关于征集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的通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2-23  浏览次数:180
陕教体办〔2017〕4号
各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教育局、西咸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韩城市、神木县、府谷县教育局,各普通高等学校,厅属有关单位:
      根据《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的通知》(教体艺函〔2016〕7号)精神,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将于2017年9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为了全面展示我省学校体育工作者体育科研成果,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省教育厅将向全省学校体育工作者征集相关论文,经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推荐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评审。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对象
      (一)高校组:
      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学校体育科研、教研、管理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卫生保健人员。论文以各高校为单位,统一报送。
      (二)中小学组:
      1. 参加我省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获得一、二等奖论文作者(名单见附件1),按照报送要求修改完成论文,由所属市(区)教育局审核后统一报送。
      2.在我省2014、2015、2016年中小学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精品课程评选活动中获得“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体育教研组”和“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名师”(名单见附件2)的每组(每人)撰写一篇,由所属市(区)教育局审核后统一报送。已在我省第十一届中学生论文报告会获得一、二等奖名单中的,不重复报送。
      二、报送要求
      本次论文征集是对近年来全省学校体育科研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阅和集中展示,是强化学校体育科研、培养高水平学术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推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市(区)、各校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做好论文的征集、评选和报送工作。
      (一)高度重视。各市(区)、各校应根据本通知的要求,做好论文征集的宣传、动员与组织工作,在广泛征集论文的基础上,通过组织专家对论文评选、举办报告会等形式,切实保证报送论文的质量。
      (二)加强审核。各市(区)、各校在论文征集、评选和报送工作中要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要通过查伪对报送论文进行检查,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三)报送时间。请于2017年4月28日(星期五)前,将上报论文的电子文本和《申报论文汇总表》统一报送至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相关表格可在陕西省学生体育网(http://www.sxxsty.com)首页“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专栏下载)。
      (四)论文评审。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成立论文评审组,对论文进行评审,评出160篇(高校组100篇,中小学组60篇)论文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评审。
      三、征文要求
      本次论文征集要坚持政治标准、学术标准和学风标准相统一,坚持质量第一和社会效益相结合。论文征文以《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征文指南》(见附件3)为主的未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论文要符合征文指导思想要求,研究成果要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能够科学解释和解决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体现我省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水平。具体条件为:
      (一)重点突出。论文选题以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的理论与实践改革与发展为主要方向,重视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关注学校体育基础研究以及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
      (二)方法科学。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符合课题性质,满足课题研究需要,研究设计科学,方法运用合理,注重运用新型研究方法,倡导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并重,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并重,总结经验与指导实践并重。
      (三)成果创新。论文的研究成果要有开创性,客观把握学校体育现状,科学揭示其规律,正确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对策。理论性的研究能提出新观点、新思想,或丰富、发展已有的理论;应用性研究论文能反映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研究成果有利于解决学校体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对提高教育质量有实效。
      (四)文体规范。报送的论文应概念清晰、论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结构完整、资料真实、引证和图表规范。每篇论文不超过5000字,并提供不超过800字的论文摘要,每篇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5人。
      (五)学风端正。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求。
 
      联系人:荣钰萍   
      电  话:029—88668892
      邮  箱:sxtwyc@126.com
 
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
2017年2月22日
附件1
陕西省第十一届中学生运动会论文科报会
一、二等奖获奖名单
(共29篇)
一等奖(共10篇)
市(区)
题      目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西安市
引进社会足球俱乐部参与校园足球合作共赢的可行性研究
王晓娥
 
西安市
西安市学生课外体育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以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为例
祝航舟
段忠辉
西安市
城区小学小场地“软式足球”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柏  超
李小霞、姜海波
宝鸡市
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宝鸡市中学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有效性实践研究
田  菲
王伟刚
咸阳市
对体育教师自我专业成长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部分东、西部体育教师对比视野
赵俊萍
屈彦雄、马小崇
咸阳市
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与学校体育教育的研究—来自精准扶贫家庭中贫困儿童的调查
郭建碧
 
咸阳市
中学体育教师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杜  浩
 
商洛市
陕西省残障儿童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陶  力
 
韩城市
SPARK教学模式引入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证研究—以西庄中学学生为例
党  丹
 
石油普教
陕西中考体育项目设置变化后对石油普教中心所属学校体育教学影响的调查研究
陈拥军
纪海龙、杨笑柳、蔡永鹏、赵晓东
二等奖(共19篇)
市(区)
题      目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西安市
有效实施多元评价,快速提升教学效果
屈彦雄
赵俊萍、马丽娜
西安市
中学体育教学小教具、小练习器材开发研究
周国平
翁  艳、肖文蔚、黄延斌、赵  瑾
西安市
对中考体育测试项目前掷实心球场地和测量方法的质疑
路宪法
 
西安市
教练员道德风险行为评价与防范策略
高  洪
缪  楠、郭卫奇
西安市
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李  翔
 
西安市
制约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因素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
权  伟
孙寅超
咸阳市
对制约武功县高中体育选修课开展因素的分析
张三喜
张广安
咸阳市
三原县乡镇中学体育设施利用率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王衍林
 
渭南市
劳卫制对我国阳光体育长效机制的启发
牟善武
张荣超
延安市
安塞县中学生体育课心理状态调查与分析
刘建龙
王文斌、赵食团、张  宏 
榆林市
浅谈日本青少年足球的进步对我国校园足球的启示
吴新钰
 
榆林市
陕西省国家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田振勤
 
汉中市
对我县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程兴明
 
汉中市
汉中市校园足球现状分析与对策
杨新民 
宋  杰、郑晓荣
安康市
安康城区小学生课余体育培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张家娟
 
商洛市
校本研修与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雷  震
 
韩城市
积极心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杨  雪
 
石油普教
陕西省体育中考改革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影响分析
纪海龙
陈拥军、张 浩、刘 宁
石油普教
石油普教中心阳光体育运动效果调研及发展对策
杨笑柳
 
 
附件2
2014—2016年中小学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
精品课程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体育教研组”和
“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名师”的获奖名单
2014年
一、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体育教研组(30个)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体育教研组       
西安市第一中学体育教研组
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体育教研组
西安市第五十中学体育教研组
西安市西航一中体育教研组                
西安市莲湖区远东第二小学体育教研组
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小学体育教研组
宝鸡高新中学体育教研组
宝鸡市眉县槐芽中学体育教研组     
宝鸡市陈仓区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
咸阳市实验中学体育教研组          
咸阳市秦都区天王学校体育教研组   
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体育教研组
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铜川市景丰中学体育教研组          
渭南市杜桥中学体育教研组
渭南市实验初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渭南市高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渭南市临渭区北塘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      
延安市甘泉县高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延安市富县高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榆林市横山县横山中学体育教研组
榆林市靖边县第六中学体育教研组         
汉中市洋县中学体育教研组
汉中市城固县龙头小学体育教研组         
安康市平利县城关初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安康市石泉县城关中学体育教研组          
商洛市镇安县第二中学体育教研组
韩城市新城区第一初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陕西省西安小学体育教研组
二、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名师(27人)
屈中乾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褚启明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乔景文
西安市新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德江
西安市未央区教师进修学校
黄文林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
韩  博
西安市第一中学
柏  超
陕西省莲湖教师进修学校
屈彦雄
西安市阎良区西飞第一中学
侯云龙
宝鸡市宝钛集团子弟学校
梁  斌
宝鸡市金台区群众路小学
刘久强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
黄杰强
咸阳金山学校
张  信
咸阳市渭城区道北中学
姚武行
铜川市第一中学
郭  锐
渭南市临渭区南塘小学
闫锡铭
渭南市富平县迤山中学
赵彩年
渭南市华阴市岳庙高级中学
王东红
延安市新区第一高级中学
李  鹏
延安中学
王鹏飞
榆林市佳县中学
杨  山
汉中市勉县少儿体校
宁宏义
汉中市勉县第一中学
杨  彬
安康市汉滨区学校
董永刚
陕西省商洛中学
彭永红
商洛市商州区中学
徐仕岿
陕西省西安中学
陈  健
陕西省西安小学
   
2015年
一、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体育教研组(30个)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体育教研组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
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体育教研组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体育教研组
西安市户县北关中学体育教研组
西安新知小学体育教研组
宝鸡市高新一中体育教研组
宝鸡市凤县中学体育教研组
宝鸡一中体育教研组
宝鸡市眉县城关二中体育教研组
宝鸡中学体育教研组
咸阳市三原县北城中学体育教研组
咸阳市武功县五七〇二完全中学体育教研组
咸阳市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
咸阳市渭城区渭城中学体育教研组
咸阳长庆子校礼泉分校体育教研组
渭南市瑞泉中学体育教研组
渭南市蒲城县尧山中学体育教研组
渭南初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渭南市大荔县洛滨中学体育教研组
延安实验小学体育教研组
榆林市靖边中学体育教研组
榆林高新第一小学体育教研组
汉中师范附属小学体育教研组
汉中市鑫源初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安康市宁陕县宁陕中学体育教研组
安康市旬阳县城关第二小学体育教研组
商洛市洛南中学体育教研组
商洛中学体育教研组
杨陵区高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二、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名师(15人)
余建勋
西安市灞桥区第55中学
李  锦
西安市雁塔区西影路小学
张  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周  剑
西安市第89中学
孔德曦
宝鸡市金台区教研室
毛  隽
宝鸡市第一中学
田  菲
宝鸡市高新区高新中学
陈拥军
咸阳长庆子校礼泉分校
杨红艳
咸阳市三原县南郊中学
李炳林
渭南高级中学
侯盈军
渭南市合阳县第三初级中学
李  鹏
榆林实验中学
安和新
汉中市第八中学
李  斌
商洛中学
赵福荣
陕西省西安中学
   
2016年
一、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体育教研组(30个)
西安爱知初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西安市文景中学体育教研组
西安市阎良区关山初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西安市户县惠安中学体育教研组
宝鸡市卧龙寺中学体育教研组
宝鸡市宝钛集团子弟学校体育教研组
宝鸡市渭滨区经二路小学体育教研组
宝鸡市金台区三迪小学体育教研组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初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西北工业大学咸阳启迪中学体育教研组
咸阳市三原南郊中学体育教研组
渭南市尚德中学体育教研组
渭南市大荔县同州中学体育教研组
渭南市蒲城县桥山中学体育教研组
渭南市合阳县第三初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渭南市富平县迤山中学体育教研组
渭南市华阴市城关初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延安中学体育教研组
延安市志丹县红都小学体育教研组
榆林市第十中学体育教研组
榆林市靖边县第三中学体育教研组
榆林市子洲中学体育教研组
安康中学体育教研组
商洛市洛南县西街小学体育教研组
商洛市商南县鹿城中学体育教研组
杨凌示范区杨凌高新小学体育教研组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秦汉学校体育教研组
韩城市新城区第四初级中学体育教研组
神木县第四中学体育教研组
神木县第八小学体育教研组
二、陕西省中小学体育教学名师(23人)
张  立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左俊成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侯化南
西安市西航一中
王  彬
宝鸡中学
陈会良
陕西九棉职工子弟学校
杨  婧
宝鸡市姜谭联立高级中学
刘建撑
咸阳市乾县第一中学
杜小玲
咸阳市实验小学
赵亚丽
铜川市第三中学
王  斌
渭南市大荔县洛滨中学
张  鹏
渭南高级中学
刘俊芳
渭南市澄城县城关第二小学
李思涛
延安中学
武桂萍
延安市洛川县中学
王  岩
榆林市子洲中学
范小红
汉中市城固县龙头镇龙头小学
王  铮
安康市平利中学
贺长春
安康市石泉县石泉中学
师英果
安康市第一小学
雷  震
商洛市商南县高级中学
张  锋
商洛市镇安中学
裴智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王  云
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学
   
附件3
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征文指南


   本指南主要遴选了当前我省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研究方向,所列出的条目是研究领域,不是论文的具体题目,可作为论文选题的参考。共分10个领域,86个方向。
一、学校体育理论与学校体育史研究
1.学校体育与健康中国;
2.学校体育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3.学校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4.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
5.区域学校体育发展战略;
6.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理论的演变发展与创新;
7.体育学科专业建设;
8.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9.学校体育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10.中外学校体育国际交流;
11.中国学校体育课程发展史;
12.国外学校体育制度的建立与演进。
二、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
13.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创新;
14.不同学段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建设;
15.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16.教学质量标准与评价;
17.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与评价;
18.体育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创新;
19.大、中、小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系统构建;
20.信息时代体育教学变革。
三、学生体质健康与促进
21.学生体质健康动态变化与突出问题;
22.学生体质健康有效干预;
23.学生体质健康新影响因素;
24.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与方法创新;
25.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科学理论与方法;
26.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质健康;
27.《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施行的实效性;
28.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
四、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
29.学校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
30.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31.体育考试制度创新;
32.学校体育运动伤害的法律与保险制度;
33.大中小学体育场馆设施与器材配置;
34.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与有效运行模式;
35.信息技术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
36.幼儿体育发展策略;
37.学校体育整体评价;
38.中外学校体育比较;
39.学校体育科研、教研现状与对策。
五、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40.学校体育教师编制与配置;
41.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与职业素养;
42.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43.体育教师的权益与劳动保障;
44.优秀体育教师的成长。
六、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研究
45.学校卫生工作与健康教育改革发展现状;
46.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47.学校卫生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与职业发展;
48.学生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突出问题;
49.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对机制;
50.学生卫生与健康教育区域发展策略;
51.运动、营养与健康促进。
七、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研究
52.学校体育培养健全人格;
5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突出问题的有效干预;
54.运动竞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55.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6.学校体育与道德学习。
八、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与竞赛研究
57.基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国家竞技体育战略;
58.课余训练改革发展现状与趋势;
59.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回顾与展望;
60.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创新;
61.“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体制变革;
62.学生运动员注册制度;
63.学校优秀体育人才培养与训练方法探索实践;
64.科学训练理论进展及其在课余训练中的应用;
65.生理生化新方法在课余训练中的应用。
九、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66.学校体育特色建设;
67.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优秀案例;
68.学校优秀体育传统的继承与培育;
69.学校体育文化与社区体育文化融合;
70.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71.校外、课外体育活动创新;
72.学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建设;
73.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创新。
十、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研究
74.校园足球的教育理念;
75.校园足球的有效推进策略;
76.校园足球课程、教材建设;
77.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管理与评价;
78.校园足球示范区(县)整体推进模式;
79.学生足球技能标准实施效果分析;
80.校园足球课余训练体系建设;
81.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竞赛制度建设;
82.校园足球发展与青训体系衔接机制;
83.校园足球的保障机制与社会监督;
84.日韩青少年足球发展经验;
85.足球发达国家青少年足球发展体系;
86.足球发达国家青少年优秀人才选拔与培养。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精彩专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