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专题 » 校园篮球 » 正文

解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校园篮球推进试点工作的通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09  来源: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  作者: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  浏览次数:1276

 几个月前,教育部一纸文件让全国的篮球人的朋友圈都不得安宁,在去年国务院发文开始试点校园足球之后,这下终于等到了校园篮球的政策到来。一时间,朋友圈都在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校园篮球推进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文章(以下简称为“《通知》”)。更多的转发来自在体育和教育界拥有深度篮球情节的专业人士,多年苦心耕耘的一生挚爱终于有的放矢,一种久旱逢甘霖的狂喜在他们之间洋溢着。

有一种欣慰,因为我为了回到体育,从事篮球有关的工作,我之前付出了很多也放弃了很多。《通知》一出,感觉一年多之前的自己像极了先知先觉的圣人!所以呢,我为了抑制自己看到这则《通知》的兴奋,我找出了《通知》的原文一探究竟。说真的,文件精神也确有先知先觉的意思。

一、校园并不是单值大学校园 

《通知》标题中所谓的校园篮球其实与大学篮球并没有什么关系,当提及校园篮球的时候最直接的会想到CUBA,其实CUBA与校园篮球也相去甚远,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水平太高,与真正的校园篮球不接地气。

《通知》中所说的校园篮球是指中小学,在每个试点地区要有“50个中小学,其中包括30所小学、20所中学”用来试点。发展目标直指中小学篮球,这就是我要说《通知》的先知先觉之处。

很简单的逻辑,为什么要拿中小学篮球做试点,因为中小学的问题严重啊!就拿本人来说,我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正式打球,因为身高太高,被认为不从事个体育项目可惜了,所以转学进入了有球队的学校读书和训练。在我运球都并不是很熟练的时候,我已经成为了球队的先发,因为我所在球队的主要对手有一个同龄人难以匹敌的巨无霸——吴楠——就是曾经CBA扣篮王,上赛季帮助四川夺得CBA总冠军的吴楠。小学时候,尽管我的身高很高但是比吴楠还是要差一点,而身体素质就差的更多了。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帮助球队赢球,虽然我运球很差、投篮很差但是我尽全力防守和保护篮板球。也是因为我这样做了,也帮助球队赢了比赛,从那时候起,我被定位成了防守型内线球员。自身的基本功训练被忽视,并不突出的身体素质以及逐渐被更强的对手蚕食的身高优势,使得我在高中毕业之后很难在更高水平的赛场上更进一步。

这是我用亲身经历对《通知》中推进校园篮球的发展从中小学开始举双手赞成。因为身高而去打球的学生在中小学里不在少数,但是他们的天赋是需要高人指点的,正确的指点青少年对篮球的认知。因此校园篮球在中小学要推进的就是这种选材和塑材的机制、平台。

二、师资力量是关键

谁来选材,谁来塑材?答案毋庸置疑是教练。《通知》一出势必带来试点地区中小学篮球队如雨后春笋般的组建,教练资源这时就异常珍贵。CUBA的球队,教练一般有两种形式的存在——外聘或者老师担当。那么问题来了,中小学甄选教练可以照抄CUBA吗?《通知》中指出“校园篮球推进试点的具体组织实施将委托全国校园篮球联盟牵头单位首都体育学院进行,负责师资培训、竞赛管理、活动安排等相关工作”。

 这一段是《通知》中最吸引人的实质性要点——首都体院。既然负责校园篮球推进工作的“师资培训”,那么是否意味着要成为中小学教练,就必须镀上“首体”的外壳呢?

此举宣示了教练持证上岗的趋势。众所周知,国内最优质的教练资源集中在各个省市的体校和俱乐部。而且不仅是教练资源,运动训练的后勤保障和硬件设施都比学校领先很多。如何将体校的优质运动训练资源嫁接到学校,体育学院看起来是一个很好地媒介,至少在试点中它是不二之选。并且体育学院在这样的政策下还有更现实的职责

 学校招聘老师的硬性要求是“教师资格证”,现如今他们需要一个教练,但是有没有类似“教师从业资格证”之类的权威证明可以让学校确定某人就是一个合格的教练呢?也许现阶段学校在教练的选择上还是看履历,或者就看首都体院如何帮助中小学把关了。

不过早在体院被政策要求形式“师资培训”之前,已经有很多教练员造就走在了政策的前面。

我有很多队友,他们和我年龄相仿,有着曾经在球员经历中留下的篮球情节,所以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后,并没有选择按部就班的找工作,而是去开篮球培训班。有些人也会把做篮球培训当做是兼职,事实证明篮球培训是件可以提供不错收入的事情,他们培训的对象正是中小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篮球培训遇到了瓶颈:第一,培训班只能训练,几乎没有正规比赛可以打,学生急于想通过比赛检验训练成果;第二,随着学员的年龄增长,他们开始意识到篮球在他们升学路上的作用,他们知道有用,但是培训班没法在这方面有实质性地帮助到他们;第三,可用于培训的场馆资源跟不上篮球培训班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资本求快、教育求稳,培训成本的增加让很多小型培训班难以为继。

由此,培训班的教练们开始寻求另外的出路——去学校执教是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学校有比赛、学生有出路、训练有场地。但是他们苦于没有“教师资格证”而无法成为学校的正牌教师;作为外聘教练,其收入又难以接受。因此《通知》的出台给了这些有培训班执教经验的教练一个可能会通过“教练的名义”进入学校工作的机会。

然而,培训班的教练这样的想法也许会搁浅。发文机关在设计首都体院在这项政策下的工作职能的时候就已经隐喻了定义——培训班教练相对于推进校园篮球是不可控的因素。同样也给培训班的教练定了一条出路——“积极组织地方夏令营,遴选最佳阵容”,不可否认培训班对提升校园篮球水平是不可或缺的补充,更重要的还是担任选材的任务。

 

 三、要群众基础

讨论这个话题之前先讲个故事,也是关于我的亲身经历。

刚刚进入2016年,我中学的母校徐州高级中学在春节放假期间举行“百年校庆篮球赛”,80名曾经徐州高级中学篮球队的战友以及现役球员组成6支球队,进行了为期5天的友谊赛。参与比赛的校友也包括上赛季效力于NBL陕西信达的总冠军成员段成龙、前江苏南钢队后卫位松以及在CUBA和各省青年队现役或者退役的球员。从比赛的意义上来讲,这次校庆篮球赛像是一次大家庭的聚会;而从现实意义上来看,本次比赛收获最大的是14-17岁徐州高级中学的现役球员们。

因为徐州拥有篮球队的中学逐年减少,市级的中学生男子篮球比赛已经杳无音讯。徐州高级中学每年固定有两次省级比赛,在暑假的省比赛进入八强的球队有资格参加年底举行全国高中篮球联赛江苏赛区的选拔赛。对于类似徐州高级中学这样在江苏省第一梯队边缘又稳坐第二梯队的球队来说,竞争选拔赛的前两名冲击全国赛是需要运气的。因此保守来讲,这样颇具竞争力的一支球队,一年里雷打不动的可以打12场比赛。当然这不包括不时会参加的一些全国性赛事或者其他邀请赛。

 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说春节期间这些14-17岁的中学生球员打了五场比赛对他们的提升非常重要。他们一年标配的12场比赛,5场比赛这个数字已经是他们一年经历中的很重要部分了。我在今年8月份去现场看了他们的江苏省比赛,经历了校庆篮球赛中与强者对抗后,他们后期改进了很多,面对同龄人显得更游刃有余。我想如果不是在半决赛碰到了南京九中,他们很有机会晋级决赛。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关于所提到的南京九中,在江苏省的中学比赛想击败南京九中几乎是不能的,他们天生的取胜之匙就是“体教结合”,可以说是全国“体教结合”政策实施的典范。与南京市中山东路体校一墙之隔的南京九中为江苏男篮输送了胡雪峰、唐正东、易立等后来名扬CBA球星。这其中体校的运动训练资源与中学球队的分享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意义。体教结合另一优势就是当体校与学校共同培养和使用一支球队的时候,那么这只球队既可以代表学校参加教委举办的比赛,也可以代表体校参加体委举办的比赛,无形中该队参加比赛的数量就更多,经验也会更丰富。今年徐州高级中学的案例可以解释了多打比赛对于中学生篮球比赛水平的提高多么重要。“体教结合”可以让球员多打比赛,并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有所建树,同样也符合《通知》中所要求的工作任务“各地要完善和规范学生体育竞赛体制,构建科学合理的竞赛体系”。

但我不认为,“体教结合”是推进校园篮球发展的万全之策,它可以成就球星,但是在这个结果导向之下,它打破了“科学合理的竞赛体系”,这不利于校园篮球群众基础的搭建。

南京九中可以稳坐江苏中学生篮球头把交椅得益于“体教结合”,这对同样参赛的其他没有当地体校在运动训练上给予支持的学校并不公平。称霸全国十年的清华附中是采取全国招生政策,网罗全国最优秀的学生,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中国校园篮球的群众基础并非有更多的人参与篮球运动这么简单,“体教结合”与“招生政策”让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中学生篮球赛失去了平衡,这不是校园篮球应有的样子。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精彩专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