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专题 » 校园篮球 » 正文

对篮球往返绕杆运球项目的技术分析与教学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6-28  浏览次数:436
“篮球往返绕杆运球”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之一,一些地方也将其确定为中考体育项目。由于该项目推出的时间不长,所以对该项目的技术分析和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做法,只为抛砖引玉(注:本文以右手从场地右侧开始运球为例进行讨论)。
一、起跑技术
(一)起点
我们从起跑线AB到第二排杆的左杆D这段距离来分析,如图一。

若从起点B出发,虽然学生能以最短的距离运球跑向第一排杆C处,但必需提前减速才能衔接绕第一排杆动作。绕过杆后,学生又必须重新加速,才能尽快跑向第二排杆D。由于两排杆之间的距离太短,所以在此处的提速效果十分有限。表面上看似乎学生没有吃亏多跑冤枉路,但实际上由于学生途中要做一次减速、一次绕杆和一次提速,所以到达D点并没有节省时间。相反,如果学生沿着第二排杆的左杆与第一排杆的右杆射线与起跑线相交的A点为起点出发,不用途中做减速、绕杆和提速(减少1-2次运球),就能不受约束地“高速”运球跑到D处。表面上看,似乎学生吃亏多跑了40多厘米的冤枉路,但由于该运球线路能躲过第一排杆直达D点,既不用费时费力地绕第一排杆,又可以减少1-2次运球,从效果上看是节省了运球时间。练习中,学生随着运球技术不断提高,用身法或步法调整即可轻松通过第一排杆,故可将出发点适当向左B点靠近,缩短ACD的长度,以达到更好的省时效果。

(二)准备姿势和起跑
两脚前后开立,左脚前,右脚后,略含胸抬头,重心放在两腿之间稍靠后的位置,双腿微屈。双手持球于身体右前方,右手扶按在球的后上部,左手托球的下部。目视前方,专心听信号,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
通过上面起点的分析可知,由于学生是在直线段上起跑运球,运球难度不大,所以在起跑时,首次推拍球的落点适当远些,大概在身体前2米左右的位置,目的是充分发挥球领人,人追球的提速作用。在教学中,笔者都会事先画出球的首个落地区域,提示学生尽量将球拍到该区域,配合抬腿迈步增步幅,努力提高运球跑速。此外,建议培养学生听信号出发的意识,避免出现看信号或看发信号的人出发的 错误。
二、绕杆技术
(一)体侧运球技术
纵观整个绕杆运球过程,在杆内穿梭运球时,笔者认为应采用体侧运球技术为宜。在初练绕杆运球时,在密集的障碍杆中移动,学生大多没有体侧运球的意识,多采用体前运球。如果学生试图以抬腿迈开步来提速时,很容易踢碰到体前的球,只能用小步幅移动来避免破坏球,因此采用该技术绕杆,通过抬腿迈开步的方式提高跑速的目的显然行不通。同时,由于采用体前运球绕杆时,球处在体前位置,学生必须将球继续向身体外侧调整,让出侧身绕杆的空隙,才能继续做绕杆的蹬转动作。该补偿动作客观上延误了衔接蹬转绕杆动作的时间,因此降低了移动速度。而采用体侧运球技术绕杆时,就不会有这些弊端。由于球就在体侧位置,抬腿迈开步提速不会太受球的约束。同时,该技术本身就给身体提前预留出了侧身绕杆的空隙,在绕杆时能便捷地做蹬转内切的绕杆动作,所以采用体侧较体前运球技术绕杆,更能挖掘学生绕杆速度的潜力。起跑和冲刺都在直线段上运球,适合采用体前运球技术。
笔者发现,学生在左右手交换运球时,由于对运球技术动作运用不很熟练,往往持球手向另一侧拨球的角度不够,球未过或刚过身体中线,很容易形成被动性体前运球,致使运球跑动的节奏被打乱,人离下一组杆过近,学生只能通过临时增加1-2次拍球的补偿性动作,调整身体、球与杆的合理位置关系,重新形成体侧运球的有利身体姿态,才能尽快衔接蹬转内切的绕杆动作。所以,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建立和培养左右手交换球后形成体侧运球的意识和能力。
(二)拐点侧蹬和转身内切技术
所谓拐点,是指学生绕标志杆时,需要变向转弯的点。一般拐点有三个位置,如图二所示

第一个位置在杆外侧40—60cm的A点,人体处在杆的正侧位;第二个位置在其后一脚的B点,人体完全处在杆的后侧方,绕杆费力。第三个位置在其前一脚的C点,此时人体处在杆的前侧方,身体的一部分已经超过杆,过杆较容易。
学生用外侧脚踏在拐点C上,脚尖稍内扣,迅速向外蹬地,同时继续降低重心,身体内倾,内侧手臂摆至体前(减小过杆时身体的宽度)探肩过杆。内侧腿顺势抬腿向前一排杆的外侧杆方向迈步切入,脚尖要正对运动方向(有效缩短跑动距离),步幅稍大些。
(三)提高左或右手的运球效率
教学中笔者发现:当学生用运球不熟练的左手得球后,一般只运球一次就会马上将球换到右手,而运球熟练的右手接球后,大多数情况下要运两次甚至三次球,才将球再次换回左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反常规的现象呢?笔者分析,可能是由于学生的左手运球不熟练,所以学生就会下意识地为减少丢球失误的风险,得球后仅用一次运球就赶快换到右手上。而右手运球相对熟练,学生心里有底,不易造成运球失误,故得球后不会急于换手。加上有时左手给过来的球不到位,需要右手做出调整,都有意无意地使右手又多运1—2次球。相对来说,运球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多。运球次数越少,用时就越少,速度就会越快。从球的落点来看,两组杆的间距是3米。如果刚过杆就将球拍下,球的落点最多距离杆1米左右,那么必须再运一次球才能绕过下一组杆;而如果将球拍到两根之间的中点附近,或超过中点,那么无须再运一次球,就能较轻松地绕过下一排杆。故球的落点至少要确定在两杆的中点前面,才能实现少运球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加强学生弱侧手运球能力的训练,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强侧手不粘球的意识和球的落点问题,提高运球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运球动作做得比较到位的话,全过程左手参与运球一般只有四次。
三、冲刺技术
如图3所示,当运球绕过倒数第二排杆时,就可以认为学生已进入冲刺跑阶段。大弧度跑过最后一排杆,再拍一次球取捷径顺势加速运球跑过终点线即可。冲刺跑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一次推拍球的落点要适当远些,基本在最后一排杆与终点线中间区域。此时,更要充分发挥球领人、人追球的提速作用。在人对球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用体前运球技术全速跑过终点线,一定不要做跳踏向终点线或停在终点线的错误动作,以免影响成绩。

四、练习方法的设计
教学中,笔者常利用局部场地和通过改变障碍杆组的长短或宽窄设计练习方法,锻炼学生的绕杆运球技术。
(一) 利用局部场地的练习
如图4-图5分别为

8”字绕杆练习、圆圈绕杆练习和“花式”绕杆练习法。其中,“8”字绕杆练习有助于锻炼学生运球转身的能力、换手运球的能力;圆圈绕杆练习能锻炼学生领拨球的运球手法和尽快绕过最后一组障碍物的运球步法等能力;“花式”绕杆练习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趣味性,同时对锻炼和提高学生球性、运球综合能力有很好的作用。练习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发出换手运球的信号或提前标示出换手位置。同时,该类练习还能有效锻炼学生蹬转内切的绕杆动作,使学生充分体会绕杆的半径、路程与用时的相互关系。教师要强调学生转身过杆前,降重心身体内倾,异侧肩探肩领身,内切脚方向正,步幅稍大等动作要点。

(二)改变障碍杆组的长短或宽窄的练习

适当减小纵向杆间距,增加练习难度,如图6所示,1-2米双(单)排杆练习或1-2米单双排混排杆练习等。此类练习,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绕杆运球的身法、步法或控球能力等节奏感,对锻炼学生左右手交换运球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合理增加纵向杆间距,减少练习难度,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运球速度和保持学生运球动作的连贯性。杆的前后距离或左右间隔可以依据教学目标的不同灵活进行调整。

五、注意事项

(一)要把握每一次机会
对学生来说,每一次测试机会都非常重要,决不能由于某个失误就随意放弃一次测试的机会。因学生并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下一次测试不会发生失误,会有有效成绩,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这次测试的成绩一定会比前一次好,所以认真把握每一次测试的机会非常重要。只有在日常的练习中养成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不会让自己陷入“背水一战”的局面。
(二)要稳中求快。
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万一,急于求成是最大的敌人,所以“稳中求快”是学生进行该项测试取得好成绩的最佳良策。只有先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求稳,做到不失误或少失误,才能进一步要求快,才能取得良好成绩;只有胆大心细,稳步提高,才能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精彩专题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