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带一路”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做出陕西师大的贡献
副校长 任晓伟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在全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对我校办学的战略目标、战略方向和战略举措进行了新的定位和规划,进一步加强了对开放办学办推进对外教育交流合作的认识,并积极对标党和国家战略需求,提出了“一带一路”驼铃计划,为学校办学描绘出了新的蓝图,标志着学校坚定地把为“一带一路”教育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做出陕西师大的贡献作为庄严的时代责任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一、深入认识和把握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这深刻揭示出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决定性作用。“一带一路”为国际教育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条件,同时教育也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探索和建设新的国际合作等方面为“一带一路”纵深推进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
教育交流合作是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重要桥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关键看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是一条文明之路,并突出强调要不断深入推动教育领域合作。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承载,更是文明的承载。“一带一路”下的教育合作首先属于人文合作领域范畴。“一带一路”沿线处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区,教育合作成为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平台。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教育法律政策的沟通,师资培训合作,建设国别教育研究基地等方式使得不同文明在教育合作中得以理解、传承、创新,在深层次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教育交流合作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流动的核心渠道。“一带一路”的纵深推进,归根结底要依靠人,特别是国际化的人才,要“让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教育的核心功能就是培养人才,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上具有无可比拟的知识优势、智力优势与组织优势。沿线国家和地区聚焦发展需求,通过开放办学、建立海外培训中心、科技联合攻关、智库联盟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推动了国际化人才的双向流动,有效地支撑了“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
教育交流合作是国际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路径。“一带一路”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目标,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平台。长期来看,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通过教育援助等合作方式,让其他国家搭上中国教育的“快车”“便车”,致力于实现沿线国家教育的共同发展,也有利于从深层次增进沿线国家和人民对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教育合作中形成的多双边合作机制、国家级、省部级等不同层面的合作机制,在完善全球教育治理格局的同时也能间接推动了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二、积极推动面向“一带一路”的教育理念调适和体制变革
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中的作用,必须要加快对教育理念进行调适并加快教育体制的变革。
在面向“一带一路”进行教育理念的调适时,首先要树立教育是人类共同利益的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寻求共同利益是“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只有树立教育是人类共同利益的理念,才能真正为打造教育共同体进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合作基础。其次,合作范式要更加体现包容公平的价值指向。“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后折射的是公平正义的国际价值选择,具体到教育合作的政策与实践中就是要在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促进教育的包容和公平,使教育尽可能地惠及到每一个人。教育合作体现出明显的共商共建原则,构筑新型的教育合作范式,推动世界教育的共同发展。同时,教育大国要在推动沿线国家的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中发挥引领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第三是培养以增进人类福祉为己任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一带一路”国际教育合作要超越民族国家的思维格局,需要唤醒人的类本性和公民的全球责任意识,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基础上,更加注重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变化要求要不断推动教育合作中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
在调适教育理念的同时,必须要加快教育体制的变革。从“一带一路”背景下来看,教育体制变革的着眼点主要在于:第一,加快构建开放型的教育体制。教育开放是教育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沿线国家要以“一带一路”纵深推进为契机,结合自身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明确教育对外开放中的优先领域、关键领域、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引导,降低准入门槛,提升教育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开放的大舞台。第二,不断创新交流合作机制。在推动“一带一路”教育人文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和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机遇,加快沿线国家“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探索,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资源信息共享系统,有效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打造一批教育人文交流品牌活动;积极培育教育交流合作协会等中介组织,构建国际教育援助的长效机制,形成教育互联互通合作网络,深层次推动区域内的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建设。第三,建立协调联动机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教育体制差别大,教育质量和水平不同,要特别注重增强教育合作的协调联动性。探索建立“一带一路”高层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围绕各国教育合作存在的焦点、难点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各国政府应注重教育合作领域的统筹规划,制定差异化的沟通协调策略,整合各类资源引导教育合作深入推进。
三、为“一带一路”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做出陕西师大的贡献
从1965年招收第一个越南留学生起,陕西师范大学在推动教育交流合作已经有半多世纪的历史了。在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学校对外教育交流合作从无到小、由小到大,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来,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后,学校积极调整国际化发展思路,“一带一路”教师教育联盟、图书出版联盟和人文社会科学联盟的建立、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高校合作的持续开展,为学校的“一带一路”驼铃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对标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学校在推动“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过程仍然面临着艰难的任务。要在“一带一路”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做出陕西师大的贡献,必须要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功夫,准备走更艰苦的道路去书写“一带一路”教育文化交流合作中的陕西师大的贡献。
第一,不断提高对学校国际化事业发展的政治站位。开放办学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之一。只有在开放中,才能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过来说,关起门来办学必然是死路一条。无论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来看还是从学校的发展来看,国际化都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此外,还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国际化,或者说,教育文化的对外交流合并不简单地是学校诸多工作中的一个部分,而在根本上是一种发展思维,体现在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如果仅仅把对外教育交流合作理解为许多工作的一部分,那么,这只能带来学校发展中若干国际化因素,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国际化办学特征。同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牢牢地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民心相通的历史工程,使学校的国际化事业深深地契入国家的战略发展之中。
第二,进一步加快加强办学体制对“一带一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适应和支撑。体制力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重要的因素。一流大学根本上是由一流的体制和治理能力来支撑的。同样,学校国际化的发展也需要相应的体制来支撑。一定意义上说,国际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就是学校办学体制从内向型向外向型根本转变的过程。为此,随着“一带一路”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加快,必须要加强体制改革,以实现内涵发展为目标,以大部制的思路为主线,统合校内各部门的国际化要素,优化教学、科研、培养、师资队伍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体制配置,实现办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三,进一步推动实施重点带动整体的战略。要在“一带一路”驼铃计划下让国际化成为学校的发展特征,必须要聚焦主题,实施重点突破,在保持常规性对外教育交流合作的同时围绕中外合作办学进行对国际化进行重点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突破,将是学校“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史上的一次重大标识,将在根本上支撑和引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第四,进一步培育青年大学生的人类情怀和大国意识。学校推动“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类情怀和大国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整个学校国际化事业的承重之基。为人类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目标,也是中国作为新型世界大国开始形成的时代标志。因此,学校在推动的“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合作过程中必须要把人类情怀和大国意识的养成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使青年大学生能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理解国家发展的时代方位和人类的时代发展,以更宽广的视野和大爱大德大情怀的胸怀提高参与学校“一带一路”教育人文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
此外,在面向“一带一路”调整学校国际化发展方向与发展和其他地区知名高校的教育文化交流并不矛盾。因此,在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的同时必须要加强与其地区高校的合作,引入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来提高学校办学实力,这反过来能够进一步加强和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的水平和层次。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