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党建 » 正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阐释与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21  浏览次数:4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具有生态与物质双重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开启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作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所涵盖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不仅为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而且对人之双重需求二元对立的消解与弥合有着不可替代的理论贡献。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满足人民生存发展需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物,必然以特定的生态环境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因而具有生态需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断言,自然界“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而要维持自然界这一人类“生长基础”的宜居性,就必须借由生态保护使之保持“绿水青山”状态。同时,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换言之,人要想“创造历史”,就必须通过生产创造出“金山银山”,进而满足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资料需求。可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满足人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正是对人生存与发展双重需求不可或缺性的肯定和强调。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优先保障人民生态利益。生产力作为一种“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其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自然造成一定程度的改变甚至是破坏,从而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和冲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是有效满足人生存与发展双重需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但在现实中,“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并不总是处于和谐同存的状态中,通常会出现不得不在二者之间做出取舍的情形。在生产力发展相对低下的历史阶段,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还不够丰富,生产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消极后果还未充分显现,此时人们往往偏重于对物质生活资料的满足。应当承认,这种基于现实条件的取舍具有一定的历史正当性。然而,这种取舍的正当性是相对的,而“绿水青山”相对于“金山银山”的优先性是绝对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确认的,人的生态需求是一种基础性需求,而其物质需求则是条件性需求。正是基于对人之生态需求优先性的准确判断,恩格斯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与这一观点一脉相承,在关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优先性问题上,“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强调的是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营造并行不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实际上有它的条件和前提,这些条件和前提构成生产的要素。这些要素最初可能表现为自然发生的东西”。这就是说,自然要素是生产得以顺利开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前提。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天然的、本质性的对抗关系,“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斗争性矛盾,而是因经济发展方式不当、自然开发强度过强引发的协调性矛盾。如果采取恰当的经济发展方式并调整自然开发强度,“绿水青山”开发得当,完全可转化为“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直接统一起来,并号召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可以说,当下方兴未艾的生态旅游,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践行和真实写照。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深刻性与现实指导性,党的十九大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了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在总纲中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相关表述,从而充分肯定了这一新的发展理念。

责任编辑:师榕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中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