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以思维清晰敏捷、观察问题深刻到位而见称于业内。近日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用三个成语描述已经提上日程的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移风易俗、改天换地、众志成城。他表示,中国学校体育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化”。
移风易俗
王登峰说,去年9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号召“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对整个学校体育的谋篇布局,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2015年1月27日,由教育部等联合主办的“校园足球在行动之足球进课堂”主题活动暨耐克“足球体育课”启动仪式在北京海淀区民族小学举行。新华社记者孟永民摄
王登峰认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是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同时也规定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就是要教会运动技能,要勤练、常赛。他说:“这需要形成一个理念,体育课如果教不会学生运动技能,也不是体育课;体育课如果没有课余训练,没有课余作业、课后作业,也不是真正的体育课。”
他说:“我们对学校体育的定位从来没有那么清晰过。我们之前学校体育的定位基本上是保障学生体质健康。保障体质健康,也就意味着学生不一定会运动技能,学生不用参加竞赛,只要每天活动就行,跑步、做操、健步,只要是能够保障体质健康就行。不需要运动技能,也不用参加竞赛,学校体育的价值就没有体现在四位一体上。”
王登峰认为,现在中国发展学校体育,承载着六方面的内涵:第一,身体的发展,要通过体育认清自己的身体,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体;第二,社交的发展,要有社会化的交往和功能,你跟教练、跟团队、跟对手、跟队友合作,这是社会化的发展;第三,道德的发展,你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要把规则内化为你的行为,竞赛场上学到的东西,要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你的现实生活中;第四,精神的发展,就是个人思想品德的升华;第五,智力的发展,很多科学研究都已经证明,小孩子达不到一定的运动量,他的神经系统发育都不健全。小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会激发他的学习热情,会调动他的积极性,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会促进文化课成绩的提高,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第六,文化的发展,通过体育交流,孩子们将来可能还会跟不同文化的孩子有直接的交流和对抗,那么就可以更多地了解其他文化。
2017年9月7日,2017上海市“千校万班”三大球小达人技能竞赛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馆举行。此项竞赛作为上海市阳光体育赛事的系列活动,对上海市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的学生进行五个年龄段的划分,由校内班级比赛,到区县内比赛,最终晋级到决赛。新华社记者刘颖摄
他说:“体育真的可以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变成一个适应社会各方面要求的合格公民。”
王登峰表示,中国学校体育的改革,需要全社会认同学校体育承载的功能。
“跟这个相关的,还需要有另外一个移风易俗,就是学校体育和运动员的关系。”王登峰说,“孩子们掌握了某项运动技能,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到大学都在赛事上参加比赛,没准会出来优秀的运动员。我们要认识到,把它做好,教体能够真正融合,能够为我们国家竞技人才的发展打通一条国民教育的通道。我们经常讲国外,特别是美国,奥林匹克金牌得主90%来自大学生。如果我们按照现在这种模式往下发展,这一点也会成为现实。”
改天换地
王登峰说,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要做的第二件事,是要实现学校体育场馆和教师队伍建设改天换地的变化。
“现在我们学校体育里二者都是严重缺乏,师资队伍不足、能力不强,场地不足,欠账太多。”他说。
“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对体育老师的能力和工作量以及场地数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9年6月11日,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西里中学,孩子们在球场上进行头球基本功训练。新华社发(赵东山 摄)
王登峰说:“体育老师的工作量会至少翻一番。比如说,原来需要五个体育老师,现在可能需要10个。因为你要教会,而且要组织课余训练,还要组织全员参与的竞赛。我们现在要每个人至少参加班级的竞赛,这都需要人力、需要场地。场地也是欠账的,我们要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体育的师资和场地建设,这是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短板。”
王登峰透露,目前全国体育老师编制存在大约20万的缺口。
他说,教育部将出台两个文件,分别规划未来三年体育和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体育美育场地场馆建设。
“这个要做好,学校体育美育的办学条件会有明显的改善。这个变化用改天换地来讲,应该不为过。”他说。
众志成城
为了确保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场地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落到实处,王登峰认为需要出台激励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让校长、家长、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体育竞赛。
他说:“这需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学校体育来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如何调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的积极性。第二条是对学生的评价,这更为关键。学生上体育课、参加课外锻炼、参加体育竞赛的情况和他的体质健康状况、运动技能掌握的水平,健全人格和意志品质的提升,要成为学生综合评价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要打通这方面的通道。因为如果不加这一条的话,前面所有的都可能付诸东流。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学校每周开设多少体育课,组织学生体育竞赛、锻炼,但是如果学生参与多少,参与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跟他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就严重不足。”
王登峰表示,作为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举措,中考体育加分已经在全国落实,效果不错。他说:“根据我们这几年的观察,因为现在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试,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最近几年出现了明显提升。到了初三和高一的时候,又达到一个高峰,这是中考体育加分带来的直接效果,因为到了那个时间他必须得去练。然后从高二开始到大学,一直下滑,这个趋势到目前一直没有扭转。”
他说:“我们希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能够把体育真正做成一门主课。在中考里面,它要起到主课作用,就跟语数外同分值。”
王登峰透露,有关方面也在探索在高考录取时体育如何发挥作用。今年教育部出台了自主招生高校必须加考体育的政策。
2017年4月13日,在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第二回民中学考点,考生在参加体育中考的立定跳远考试。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摄
“我们将逐步加大体育在升学中的分值或者是它的比重,直到有一天我们可能还要提出在高考里面体育如何加分,影响每一个学生。这样的话,这套政策体系就能够建立起来,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他说。
王登峰表示,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在于:把增强人民体质和提高中国体育竞技水平在学校体育里实现完美结合。他说:“每个学生都健康了,全民健身就实现了。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运动技能,因为我们又有常规的、经常性的赛事,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一定是井喷的,中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提高都不行。”
王登峰认为,学校体育改革头绪多、难度大,是个有条不紊、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他说:“当我们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之后,移风易俗和改天换地都是需要时间的,都需要逐步去完善,我们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但是首先我们得明确目标,明确路径,明确我们的任务。我觉得按部就班推进的话,一定是每年都有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