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聚焦 » 正文

特别关注 | 今年“两会”中关于体育的声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5-28  浏览次数:853
       今年“两会”上,体育依然是热点话题之一,诸多体育界别和非体育界别的代表、委员们纷纷细化了他们的提案,为我国的体育事业、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在诸多体育相关提案中,青少年体育教育、青少年身体素质问题被代表、委员们多次提及,包括姚明、朱婷、杨扬在内的体育界人士都据此给出具体建议。此外,“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的提案更是频上热搜。

01程红:增加体育成绩在考试中占比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程红在发言中表示,我国目前儿童青少年健康形势不容乐观,“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33%的儿童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隐患。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和心理卫生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大多与不良行为习惯、缺乏体育运动、体检不到位等直接相关。”

程红说,今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健康卫生教育课,借此大力提升全民,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意识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应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检查力度,建立科学的专项督查抽查和公告制度,并实施必要的行政问责。”程红建议,加强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普及教育,将学生体育教育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增加体育成绩在日常考试升学中的占比,修订中小学体育教师、场地和器材配备的基本标准,并加大相关财政经费投入。

程红还建议,要优化体质健康检查的模式和内容,将儿童青少年体检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监测预警数据共享体系,构建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大数据平台,完善体质监测预警评价等综合管理机制,定期公布各地儿童青少年健康状况和排名。

02过建春:可出台刚性措施强化青少年体育教学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过建春认为,当前各地普遍存在体育课落实不到位,体育教学时长不足、类型不丰富,青少年儿童健康状况亟待改善等问题,建议以刚性措施强化青少年体育教学。

过建春调研发现,许多学校体育课程开设不规范,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单一,“放羊式”管理普遍存在,学生无法真正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体育教学做出刚性要求,能更好保障体育教学得以充分贯彻落实。”过建春说。

过建春建议,树立以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体育教学理念,优化幼儿园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设置,并以立法形式保证青少年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长,丰富体育课内容。可以通过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激发青少年体育兴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青少年终身运动的习惯和能力。

过建春具体建议:

一是以刚性规定保证幼儿园、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时间,规定青少年每天运动时长不少于2小时,保证每天每人接触2至3项体育项目;

二是在幼儿园、中小学校设置第二课堂,建议以青少年俱乐部的形式开展,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设置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棋牌等多个项目;

三是配备完善的体育软硬件设施和专业教师,保证第二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是健全加强青少年体育教学的激励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加大体育成绩在各级升学成绩中的比例。

03张建: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相辅相成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张健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体教融合的问题。他认为首先要改变的是观念,“日前,《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刚刚审议通过,这对推动体教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有了政策的指引。”张健认为,体育教育和文化教育两者之间本就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在改变观念的过程中,家长对体育的看法也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体育不是耽误学习而是促进学习。简单举例来说,体育就像建高铁和高速公路的轨道,通过体育搭建神经元,学习就是在上面跑的车,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基础,车多了只会造成拥堵。

同时,张健直言:“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学校竞赛体系,不仅是三大球,其他运动项目也是如此。要引进高水平的教练,优秀的教练才能带出优秀的队伍,所以学校教练员的水平要提高。要建立校园的体育文化,加强体育氛围。”

张健认为体教融合还需要统筹考虑,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教育和体育部门两方面共同发力。他说:“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的优秀运动项目进行统筹布局,不能要求一所学校开展所有的体育项目,可以在保证基础项目的前提下开展两三个优势的特色项目。体育部门也要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重视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

 04樊庆斌:实现“被动健康”向“主动健康”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宋江武校校长樊庆斌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如何实现“被动健康”向“主动健康”转变。樊庆斌认为主动健康会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都能真正意识到“主动健康”的重要性。

作为武校校长,樊庆斌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武术推广出去,“全民健身不要拘泥于几种健身方式和形式,武术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锻炼方式。它不仅是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形式多样,还具有健康养生的作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05姚明: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提交了一份题为《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的提案。姚明认为,围绕体教融合的各类顶层设计、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应当以人为本,在促进广大青少年强身健体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格塑造。

姚明建议,要建立涵盖基础体能、专项技能、专业竞赛的社会化体育教学体系。扭转学校体育课“重体能、轻技能”的趋势;要继续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进一步扩大专项体育课教学规模;要发挥体育系统的优势,引入社会资源,以社区为依托,提升校外比赛规模、质量。

具体建议包括: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支持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解决体育教师进行课外辅导的课时补贴;健全法律保障,设立学校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基金;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

姚明还提到,目前,我国很多项目的后备人才储备并不雄厚,在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要特别密切关注各个项目的后备力量培养,避免出现新的体系没建立、旧的体系没人管的不利局面,对此,他建议:理顺包括学校、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队、社会机构在内的人才输送机制,做到“谁培养,谁受益”;消除行业壁垒,化解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员升学壁垒。

此外,姚明还建议,将适龄体校学员、专业运动员全部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升专业运动员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具体建议包括:鼓励中小学校与体校加强合作;体校教师进教师编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纳入教育系统统筹;提高基层教练员、裁判员待遇,鼓励基层教练员参与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

06朱婷:体育教育从娃娃抓起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排队长朱婷的提案是《体育教育“关口”前移,启蒙从学龄前儿童抓起》。

朱婷说,“提早启动专业的体育教育,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协调能力、智力发育来说,都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希望我们这代人以后成为孩子的家长后,会有这个意识,并且能更提前一些。”

07杨扬: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副主席杨扬带来的提案是关于加强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

杨扬认为,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的运动启蒙和兴趣培养更多起始于社区,应高度认识社区对推动儿童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价值,多部门应合作协调进行顶层规划、设计和推动,将社区儿童青少年体育纳入全民健身、社区发展等建设范畴。

08张常宁: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女排队员张常宁带来的提案是一份《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建议。张常宁认为,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一环,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对带动学校体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为投身体育的青少年提供了升学渠道,为高校营造体育氛围,同时为专业队运动员解决了文化学习难题。

张常宁针对这一问题提了两点具体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提高体育在学生的综合评定和升学指标中的权重,把政策要求转变成学校学生的重视和加强体育的自觉行动。第二个是提高招生比例,比如把高校运动队的招生规模,由不超过本校上一年度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提高至10%,这样做能够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体育锻炼热情,带动更多青少年投身体育,从而推动高校体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09百余委员联名提案: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

全国政协委员吴志明领衔提交的《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建议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真正实现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据悉,日前该提案联名委员人数已增至百余人。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显示,中国6到17周岁青少年儿童中,超六成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课业压力成为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另外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学生肥胖率已经超过10%的“安全临界点”,“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多。更令人担心的是,据《中国国防报》报道,部分地区征兵合格率不足五成。

提案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育才观念依然陈旧。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仍存在“唯分数、唯排名、唯升学、唯文凭”的顽瘴痼疾,“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成广泛共识,重智育轻体育,变相挤占体育等技能科课时成普遍现象,严重忽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是减负政策难以落地。由于对学校考评指标单一,学校以考试成绩为指挥棒,为应对各种测评排名,片面追求高分数、名校录取率和升学率。家长也热衷寻求校外各类培训,每天文山题海,学生不堪重负。

与此同时,对体育科目重视不够。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和教学能力不足,降低了体育教学质量,学校体育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及场地器材的缺乏,制约了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教育部“每天运动一小时”的要求形同虚设。

       吴志明等委员提出,全社会应切实转变育才观念。为此,建议要扭转各行业招录人员唯名牌高校、唯文凭学历倾向,重视考查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做到唯才是举。同时,加强社会宣传和对家长的引导,建立多元考评体系。将体育科目纳入中高考考试科目范围,并设计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同等分数,激发学生、家长、学校内生动力,主动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和师资投入。同时,保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有合理的比例用于体育支出,提升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鼓励体育专业人士到学校兼职开展体育教学,带动校园体育活动的发展。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中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