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聚焦 » 正文

高考改革新政为体育成选考科目创造空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6-11  浏览次数:59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高中14门课程均列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在实行高考(课程)综合改革的省(区、市),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将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这个“等”字,实际上给各省(区、市)在设定高考选考科目时提供了巨大操作空间。

学校体育专家、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认为,《意见》为体育成为高考选考科目提供了政策支持。

 

记者为此征询了制定《意见》的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向记者确认,《意见》没有限定高考选考科目的范围就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门,各省(区、市)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划定除上述6门课程之外其他可以进入高考选考范围的科目。

这名负责人同时指出,作为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的浙江省,已经将技术列为2017年高考的选考科目之一,实际上,这就突破了传统的“物化生史地政”6门课而达到了7门。浙江省的做法符合国家高考改革的方向。

由此,在王宗平看来,体育也可以和技术一样入选高考选考科目。

在中国,高考指挥棒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王宗平表示,“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方面,教育部门出台的各项文件再多,都不如‘体育进高考’这一项措施管用。”与王宗平持相同意见的体育教育专家不在少数,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曾多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体育应该进入高考”。

 

“体育高考绝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万全之计,却是在当前中国国情和教育环境下,改变学校体育弱势地位,扭转已到危险边缘的学生体质状况的唯一办法。”毛振明称之为“以毒攻毒”。

根据《意见》,今后高考科目将由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加上3门自选科目组成,自选科目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 

但要突破高考科目就是“语数外物化生史地政”9门课的传统观念并不容易。浙江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在向记者解释技术是如何入选浙江高考选考科目时表示,技术是经过多方反复论证后才最终确定的,论证过程并不轻松。而另一个高考改革试点上海,则继续以传统的“物化生史地政”6门课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尚未迈出扩大选考科目的一步。

 

但技术毕竟与计算机相关,其受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体育。可以预见,尽管国家政策为体育进入高考选考科目留有余地,但任何一个省(区、市)真要实施体育进高考,难度必定巨大。

在教育部近日公布《意见》之后,王宗平发现,不少媒体在解读这一政策时,将高考选考6门科目后的“等”字去掉了。王宗平认为,不仅不少媒体没有发现这个“等”的重要意义,在解读政策时误导公众,甚至一些省(区、市)的教育部门在理解《意见》时,也不愿主动把体育联系在“等”的范围内,“一个尴尬的现象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点明除指定的6门科目是高考选考科目之外,还有哪些科目可以进入高考选考范围。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往往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既然中央没有指出体育在选考范围内,地方就很难主动把体育加进高考选考科目。都知道学校体育已经到了不进高考不会真正受重视的地步,但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在等着对方先‘挑明’”。

这一步不知何时才能迈出,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已经显现,体育若不能成为高考选考科目,其弱势地位可能会在新的高考政策下加剧。

依照《意见》,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14门课是门考门清的政策。其中高一考两门,高二、高三各考6门。哪些科目是高一考,哪些科目是高二、高三考,并没有明确规定。王宗平表示,“可以预料的是,最先考最先清的一定是最不受重视的科目,体育有可能就是其一。那么,体育课不仅高三学生不会重视,可能连高二学生都不会再重视。学校体育会更加边缘化,体育对于每个学校的意义更多的就是象征性的上报一下学生体质测试数据,那么,改善学生体质状况岂不是更加困难?”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中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