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工作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将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为基础,进一步丰富学校体育供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协同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强化资源保障,扎实提升体育教育的育人水平,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划定学校体育“路线图”
《行动方案》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制定了北京特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到2022年,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体育课,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教学、训练、竞赛体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到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保持全国领先。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行动方案》列出八个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具有北京特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提升锻炼实效;深化体育教学训练方式改革;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学校体育重点项目改革;推进学校体育评价改革;推进学校、家庭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
体育锻炼每天1+1小时
《行动方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给出了具体指导。比如,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5节体育课,初中每周4~5节,高中每周3~5节。同时,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内外个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构建市、区、校三级体育竞赛制度和选拔性竞赛体系。
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重智轻体”“唯升学率”等片面认识,《行动方案》提出学校体育工作要坚持“五育并举”,厚植“以体载德”“以体育美”“以体促劳”“以体筑智”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为目标,遵循青少年成长成才和体育运动规律,避免“应试体育”教育。
中考体育分值维持不变
作为指导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文件,“二十条措施”进一步提出要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管理,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同时,改革学生体育成绩考核评价,适时调整初、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关于中考体育分值占比是否会有变化,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表示,体育是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的课程,体育好不好并不一定与考试挂钩,或只用考试这一种形式考核。北京市中考体育考试目前仍为40分,包括过程性考核(10分)和现场考试(30分)。针对体育考试相关安排,到目前为止尚无新方案出台,当前政策维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