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家就体教融合的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明确了体教融合的理念、目标和实施方法。在政策的扶持下,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尚待解决的困难。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又再次将体教融合的发展提上日程。针对体教融合的现状,多位委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张健认为,体教融合首先要打通体育和教育的政策壁垒,学校需要建立起体育教育的体系建设,例如开展高水平运动俱乐部的建设,按照年龄来提升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运动素质等。同时,学校需要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吸纳教练型体育教师人才;羽毛球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全国人大代表葛菲也提出建议,尽快建立体教融合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保障中国体育人才的高素质、高质量培育。
两会之后,体教融合究竟如何有效推进?体教融合的重点是什么?又存在着哪些难点?我们又该如何攻克这些难点?3月24日,中体教培特邀体教融合领域的三位体育教育专家展开主题为:“从两会关切热点谈体教融合”微论坛,并由中体教培副总经理张辉主持。通过论坛相关议题、观点及见解,进一步引发同业关注,为完善推进体教融合开拓了新思路。
本次论坛中,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相如、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光安、社会学博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主任李树旺三位嘉宾对“体教融合”概念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形成了如下观点:
体教融合应当由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
在李相如教授看来,体育与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骨肉相连的,现如今的体教融合是一个回归。教育本身就包括德智体美劳,教育需要体育。在“双减”之后,体育与教育真正有了结合,体育对人终生发展带来的好处被更多人看到,甚至我国国力的根本体现都要取决于青少年体质的好坏,因为青少年代表着今天和未来的劳动力,他们不仅需要聪明的头脑,还需要健康的体质。
李相如教授表示,“双减”政策开始后,不仅减少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并且与国家政策相符合,与我国前进的目标符合,与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相符合。“双减”政策甚至不需要进行结果评判,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锻炼也能达到体育对人塑造的目的。
在“两会”之后,政府越来越重视体教融合,学校开始开足马力展开课外活动,社会力量开始兴办体育教育,弥补学校体育发展的不足,最后家庭教育也开始重视体育教育。尤其是社会力量在体教融合中将成为重要一环,它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体育消费问题,甚至能够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
体教融合应当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郝光安教授看来,体教融合配合着我国发展体育运动计划,并且与奥运会争光计划相结合,它能够为国家取得比赛名次,并能够让退役运动员进入大学,解决高水平运动员就业问题。体教融合从最初的教体结合、体教结合,最终发展至体教融合,让全民身体素质、青少年身体素质、全民健身体系,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达到融合。
目前体教融合的改革,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做出的必须改变,也是中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现在把体育放进教育中,让体教融合达到全民自觉的高度,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教融合应当更加重视“教育属性”
李树旺教授同样认为,体教融合概念是根本属性的回归,体育从最初的锻炼身体、保家卫国、发展生产、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直至奥运争光计划,一直以“工具属性”发挥作用,在我国主办了亚运会、奥运会后,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升,让体育的“教育属性”被重视,体育真正回归了教育,教育本位的回归是体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体育教育的融合,对体育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双减”政策其实是减少了教,增加了育。体育人应该考虑把体育运动当作一个手段和工具,考虑如何培育学生,打好长期锻炼的人生的基础,让竞技体育、体教融合回归本质。“双减”政策的执行,还需要高考政策杠杆的改变,才可以更好地让政策落实到位。
李树旺教授表示:“对体教融合未来前景拥有充分的信心,体育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最终的目标是体育即教育,而不是体育与教育的融合。社会力量的介入应当仔细研究国家政策,与国家政策红利相结合,从而让体教融合真正实现社会性发展。体育与教育融合,应当紧抓政策,让自身受益,让孩子受益,政策的落地更多应当来自社会的每一个人。”
未来,中体教培还将持续举办相关主题论坛,并持续关注行业热点话题,借助专家学者的建言献策,共同推动体育行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