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研究所所长吴键,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钟秉枢,北京市密云区第三中学书记、校长王立敏和刘京游泳俱乐部创始人刘京近日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围绕如何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培养终身运动者等话题展开讨论。
吴键表示,全国大中小学生约2亿人,青少年是目前体育服务的最大群体,同时青少年是未来健康消费的最大群体,是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的基础。“未来体育产业、健康产业的发展与拉动,其前提是需要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而消费习惯的养成也要从娃娃抓起。”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钟秉枢认为,“培养终身运动者”不仅是发展青少年体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长寿,但我们需要的是健康长寿,健康长寿的人一定是要有运动能力的。要保持终身运动需要从儿童的运动、少年的运动开始,最后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陆续出台,近期,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仅次于语文(20%-22%)、数学(13%-15%),高于外语(6%-8%),排名第三。王立敏表示:“这一系列政策实施及课程调整,既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群体参与体育健身的重视,也对体育运动从青少年抓起,培养终身运动者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要求。”
“培养终身运动者”离不开高质量学校体育的开展,高质量学校体育的根本就是要实现体育、教育的全面融合。钟秉枢表示;“正确理解体教融合,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普通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有机协调发展。要在学生日常体育教育中以项目为载体,以比赛为手段融入体育运动,通过‘教会、勤练、常赛’达到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第二,要把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当中,把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和中小学的代表队有机衔接,把国家队、省队的改革发展和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有机衔接。而要达到这两个融合,就需要把体育部门举办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和教育部门举办的学生体育赛事进行融合,统筹设置。”
据王立敏介绍,密云三中以“教会、勤练、常赛”为原则,以班级、年级为单位,至少每月举办一次定点投篮、接力跑、拔河、跳绳等全员性体育竞赛活动。王立敏表示:“通过这些比赛,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近年来,学生体质不断提升。”同时,密云三中确立了以篮球项目为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方向,并与周边小学、高中展开协同合作,形成了“小初高”无断层的篮球人才培养梯队。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钟秉枢认为,“培养终身运动者”不仅是发展青少年体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长寿,但我们需要的是健康长寿,健康长寿的人一定是要有运动能力的。要保持终身运动需要从儿童的运动、少年的运动开始,最后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陆续出台,近期,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仅次于语文(20%-22%)、数学(13%-15%),高于外语(6%-8%),排名第三。王立敏表示:“这一系列政策实施及课程调整,既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群体参与体育健身的重视,也对体育运动从青少年抓起,培养终身运动者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要求。”
“培养终身运动者”离不开高质量学校体育的开展,高质量学校体育的根本就是要实现体育、教育的全面融合。钟秉枢表示;“正确理解体教融合,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普通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有机协调发展。要在学生日常体育教育中以项目为载体,以比赛为手段融入体育运动,通过‘教会、勤练、常赛’达到让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第二,要把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体系当中,把大学的高水平运动队和中小学的代表队有机衔接,把国家队、省队的改革发展和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有机衔接。而要达到这两个融合,就需要把体育部门举办的青少年体育赛事和教育部门举办的学生体育赛事进行融合,统筹设置。”
据王立敏介绍,密云三中以“教会、勤练、常赛”为原则,以班级、年级为单位,至少每月举办一次定点投篮、接力跑、拔河、跳绳等全员性体育竞赛活动。王立敏表示:“通过这些比赛,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近年来,学生体质不断提升。”同时,密云三中确立了以篮球项目为特色的学校体育发展方向,并与周边小学、高中展开协同合作,形成了“小初高”无断层的篮球人才培养梯队。
“培养终身运动者”更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意见》提出,“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体育场地开放共享问题已经存在多年,教育、体育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文件推动场馆开放,但是,实际情况是执行力度不够好。” 吴键表示,“家长普遍反映,孩子放学后、节假日,身边体育场馆都进不去。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两个责任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安全责任,学生到这些场馆运动锻炼,遭受运动伤害谁来负责?二是场地维护责任,场地保养、维修的经费没有列支到管理机构,场馆器材损耗、损坏了谁来负责?”
钟秉枢认为,公共体育设施面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实施不畅,主要受到三方面限制。“第一属性不同,公共场地、学校场地的建设性质就不一样,服务的对象就不一样。当场地要为另外一类对象提供服务的时候,建设的标准、建设的要求就要调整。第二制度限制,场地开放就存在维护成本,在公益性开放和运营的过程中如何盈利,缺乏有效的支持公共设施和学校场地互相开放的制度。第三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学校的体育场馆几乎都是体育老师在维护,他们没有人员配置为课后的开放提供进一步的服务。同样,公共体育设施的人员配置以对社会提供商业服务为标准,但是当它要提供免费和低收费的时候,同样也会出现人力的问题。”
作为游泳培训机构运营者,刘京表示:“我们和一些学校合作在校开设游泳课程,但有游泳池的学校实属少数,因为游泳馆的运营成本和要求更高,所以没有游泳池的学校就需要借助社会场地资源。但现实的难点是社会游泳场地资源紧缺,符合青少年学习训练标准的场地更是少之又少。另外社会场地的费用日益增高,各项成本都在增加,导致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课程的价格不断上涨。”
刘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的角度统筹规划。“青少年体育第一阶段是培养兴趣和普及技能,第二阶段是进一步精进技能和培养体育人才。第一阶段可以在日常学校体育课中开展,第二阶段青少年就会自然流向各个体校或俱乐部发展特长。我们是否可以参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比较成熟的国家,请专业人才既为学校日常课程服务,还能担任青少年俱乐部教练工作,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运动场地。这样不仅保证了学校有稳定的体育专业人才助力,也可以通过课后俱乐部开放付费训练课程,在为国家培养更多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同时也保障了专业人才的薪酬。”
对此,吴键表示:“社会力量进入学校,现在的堵点,一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培训机构的资质没有明确规定;二是培训机构人员没有教师资格,学校不敢使用;三是学校聘用校外教练没有经费来源。”
钟秉枢也表示,不管是社会体育设施向学生开放,还是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都需要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创造性的工作,否则在实施的过程中就容易形成难点、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