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大讲堂 » 教学科研 » 正文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国办发文促学校体育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12  来源: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  作者: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  浏览次数:134
    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育教师短缺?场地设施缺乏?不用再担心。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意见》对体育课时和锻 炼时间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坚持每天出早操……还有哪些要求?这些要求如何落实?国务院客户端带你梳理 ——

如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一、完善体育课程

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

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及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广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优势项目;

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充实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二、提高教学水平

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重视实践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

研究推广适合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资源,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每个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三、强化课外锻炼

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

幼儿园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中小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

高等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怎样完善训练和竞赛体系?

一、开展课余训练

学校应通过组建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为国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基础。

二、完善竞赛体系

建设常态化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广泛开展班级、年级体育比赛,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构建县、市、省、国家四级竞赛体系。

积极组织开展区域内竞赛活动,定期举办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推动开展跨区域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全国学生运动会每三年举办一届。

如何提高学校体育保障水平?

一、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各地要利用现有政策和渠道,按标准配齐体育教师和体育教研人员。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

把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比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二、推进体育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多种资金渠道,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把学校体育设施列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设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好体育器材,为体育教师配备必要的教学装备。

三、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本级财力时要对学校体育给予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发展学校体育,多渠道增加学校体育投入。

四、健全风险管理机制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

加强校长、教师及有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完善校方责任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

鼓励各地政府试点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

怎样加强评价监测?

一、完善考试评价办法

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科学确定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分值或等第要求。

实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区、市),在高校招生录取时,把学生体育情况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学校体育测试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体现人文关怀。

二、加强体育教学质量监测

建立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体育课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其实施情况作为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确保测试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名师大讲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