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职业院校在竞赛项目上应选择单项竞赛时间短、整体竞赛周期短的比赛项目。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学习与训练是要占用大量时间的,所以在赛项的选择上应注重竞赛组织相对简单、竞赛周期较短的运动项目。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多数专业在学习与练习的过程中属于体能主导类,是具有一定劳动强度及伴有心理消耗的活动。因此,竞赛的整体周期要尽量缩短,学生在比赛中的身心消耗也相应减少,体能与心理常态也能快速恢复,不会对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
其次,职业院校体育竞赛内容的选择目前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是倾向于传统运动项目经过改造或演变后的赛项。例如近年来,国内部分职业院校开始逐步在校园体育竞赛中开展“3人制”篮球赛、“5人制”足球赛、“2人制”排球赛、5公里城市越野、3公里山地越野等竞赛。经过改造后的赛事具有单场参赛人数少,便于竞赛组织;比赛周期短,有利于学生身心快速恢复及校园常态秩序恢复;对竞赛场地的要求降低,增加了竞赛组织的可实施性;竞赛环境不局限于校园;竞赛的趣味性与未知可变性得以彰显,能够为参赛者提供更多决胜的机会,学生的参与面更广等优点。
另一种是引进更具时代特征、相比传统竞赛项目较为“新兴”的运动项目,并将其直接编入职校的竞赛体系。例如轮滑、攀岩、藤球、校园或山野定向运动等。南方的部分职业院校还将校园拓展训练中的某些单项单独提取,编制规则、制定竞赛标准,使之具备组织竞赛的相应要素,进而开展竞赛活动。这类竞赛活动的特点是:第一,竞赛内容或形式新颖,能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第二,竞赛项目本身对学生的体能、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学生群体参与。第三,部分赛项虽然对学生体能的提高贡献不大,但是对参与者的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等一般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
笔者以为,职业院校开展校园体育竞赛的目的是为建立并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服务,提高校园文化中竞技体育的内涵,突出校园文化的“多元”,进而助力于职业教育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赛项的选择上应当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各类资源的优势,突出职业院校“特色”。一般来说,职业院校会利用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确定特色比赛项目。例如,航运类院校往往会开展龙舟、赛艇等赛项;电工电子类院校常选择无线电定向比赛;测量测绘类院校惯于开展城市、山地定向越野与山野穿越竞赛等。部分职业院校还会根据自身的硬件资源优势确定赛项。譬如,个别院校本身就有针对性强、专业化程度高、功能齐备的运动场馆或其他竞赛设施,以此硬件条件为依托组织相关的竞赛活动。
构建职业院校竞赛体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单纯依靠竞赛本身来实现,而是有赖于“校园体育与竞赛链”的形成与发展,即体育课——专项选修课——专项社团活动——校园体育竞赛——校际体育竞赛及更高级别比赛。在此链条中,体育课作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素质,而专项选修课是为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并不断熟练而搭建的平台,专项社团活动的开展则是参与者进行运动技能练习与不断强化的过程。当校园体育竞赛得到不断的传承,形成了长效机制即可开展运动员选拔,组建校级运动队或针对某项比赛的赛前集训队,最终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乃至所在地区更高级别的体育竞赛。在“校园体育与竞赛链”的往复循环中,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的辐射功能,将竞技体育中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绝不言败等奋发向上的精神与意识通过一次次的比赛在学生群体中产生影响,并不断渗透到校园的各类人文活动中,从而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通过组织体育竞赛促进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延续,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而具有院校特色的竞赛项目是其中的关键。当前,职业院校的体育竞赛应当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根据院校自身资源优势,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的开展校园竞赛组织工作,推进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并最终实现职教“品牌战略”的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