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榆林实验中学 李 鹏
摘要:“学导式”教学方法就是由过去学生被动学习转为学生主动学习,由教师主体讲授转为教师主动引导讲解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学导式”教法与传统排球教法进行比较,获得对中学生排球技术学习效果的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1)无“导”为先的简单地运用“学导式”教法尽管可以提高中学生排球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对于学习效果并不显著。(2)教师启发在先的“学导式”教法无论在排球技术的理论知识,还是对排球技术动作要点的理解都优于传统教学方法。(3)“学导式”教学法实验组在连续完成动作的次数与技术评定两方面学习效果均比对照组更佳,且效果差异性显著。(4)“学导式”教学法,能够提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对体育技能认识的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并可充分发挥教师在排球技术课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学导式教法;排球教学;实验;教学效果
“学导式”教学方法就是由过去学生被动学习转为学生主动学习,由教师主体讲授转为教师主动引导讲解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学导式”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当今国内外各学科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上[1]。它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者,以引导为教与学的主线,使教师的主导思维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协调统一起来,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偏重于教法转变为更加重视学生的学法,在教学的形式上也由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但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共性及个体差异,既要同步指导,又要区别对待。但需明确的是“学导式”教学法中的“学”是有正确引导、良好组织,且为“主动”的学;“导”是教师随时根据学生的自我学习情况,对学生所有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诱导及辅导等;“式”在此就是指教学模式或教学形式,是一切符合这类教学法的总称[2]。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逐步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已成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因此,如何促成体育课过去的“跟我学”转变为 “我要学”是完成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目标的重要步骤。基于此,笔者试图在排球专项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分三轮实施“学导式”教学方法,以检验其实施效果,以便总结经验与将其推广。
轮次
|
测评内容
|
实验组
N X1
|
对照组
N X2
|
△X
|
P
|
||
第一轮
|
垫球
|
18
|
90
|
18
|
87
|
3
|
>0.05
|
扣球
|
18
|
36
|
18
|
37
|
-1
|
>0.05
|
|
垫扣组合
|
9
|
27
|
9
|
25
|
2
|
>0.05
|
|
技术评定
|
18
|
6.5
|
18
|
6.2
|
0.3
|
>0.05
|
交往形式(次)
|
第二轮
试验组N= 16 对照组N=16
|
P
|
第三轮
试验组N=14 对照组N=14
|
P
|
||
师生交往频次
|
16.5
|
8.7
|
<0.01
|
18.72
|
10.57
|
<0.01
|
学生交往频次
|
28.6
|
16.5
|
<0.01
|
31.34
|
18.26
|
<0.01
|
师生交往密度
|
15.4
|
9.93
|
<0.05
|
17.5
|
10.06
|
<0.01
|
学生交往密度
|
9.83
|
3.8
|
<0.01
|
10.72
|
5.8
|
<0.01
|
轮次
|
组别
|
X
|
T
|
P
|
第二轮
|
实验组(N=16)
|
91.74
|
3.62
|
<0.01
|
对照组(N=16)
|
56.48
|
|||
第三轮
|
实验组(N=14)
|
89.69
|
3.14
|
<0.01
|
对照组(N=14)
|
63.91
|
轮次
|
测评内容
|
实验组
N X1
|
对照组
N X2
|
△X
|
P
|
||
第二轮
|
垫球
|
16
|
163
|
18
|
89
|
74
|
<0.01
|
扣球
|
16
|
87
|
18
|
43
|
44
|
<0.01
|
|
垫扣组合
|
8
|
56
|
9
|
31
|
25
|
<0.01
|
|
技术评定
|
16
|
7.3
|
18
|
6.6
|
0.7
|
<0.05
|
|
第三轮
|
垫球
|
14
|
177
|
18
|
91
|
86
|
<0.01
|
扣球
|
14
|
92
|
18
|
48
|
44
|
<0.01
|
|
垫扣组合
|
7
|
71
|
9
|
36
|
35
|
<0.01
|
|
技术评定
|
14
|
7.8
|
18
|
6.9
|
0.9
|
<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