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排球“学导式”教学法效果的实验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7  浏览次数:66
 
作者:榆林实验中学   李 鹏

摘要:“学导式”教学方法就是由过去学生被动学习转为学生主动学习,由教师主体讲授转为教师主动引导讲解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学导式”教法与传统排球教法进行比较,获得对中学生排球技术学习效果的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1)无“导”为先的简单地运用“学导式”教法尽管可以提高中学生排球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对于学习效果并不显著。(2)教师启发在先的“学导式”教法无论在排球技术的理论知识,还是对排球技术动作要点的理解都优于传统教学方法。(3)“学导式”教学法实验组在连续完成动作的次数与技术评定两方面学习效果均比对照组更佳,且效果差异性显著。(4)“学导式”教学法,能够提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对体育技能认识的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并可充分发挥教师在排球技术课中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学导式教法;排球教学;实验;教学效果

   “学导式”教学方法就是由过去学生被动学习转为学生主动学习,由教师主体讲授转为教师主动引导讲解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学导式”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当今国内外各学科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上[1]。它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者,以引导为教与学的主线,使教师的主导思维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充分协调统一起来,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偏重于教法转变为更加重视学生的学法,在教学的形式上也由过去由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主,但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共性及个体差异,既要同步指导,又要区别对待。但需明确的是“学导式”教学法中的“学”是有正确引导、良好组织,且为“主动”的学;“导”是教师随时根据学生的自我学习情况,对学生所有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诱导及辅导等;“式”在此就是指教学模式或教学形式,是一切符合这类教学法的总称[2]。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逐步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已成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重要目标。因此,如何促成体育课过去的“跟我学”转变为 “我要学”是完成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目标的重要步骤。基于此,笔者试图在排球专项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分三轮实施“学导式”教学方法,以检验其实施效果,以便总结经验与将其推广。

2.1.1 制定教学框架图,按框架图进行教学(见图1)

2.1.2 第一轮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第一轮实验过程的观察及其结果发现,尽管学导式教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新接触排球练习的学生,他们常常对老师在新授课中对动作的概念、动作的要领比较模糊,对动作技术的体会不够深,或是比较肤浅,较难找到动作准确的练习方式或技巧,同学们之间也不易发现各自的不足或缺陷,并且可能会相互错误地模仿;同时,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课堂秩序混乱。从实验评定结果也能看出,学生通过该教学步骤学习也能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但与传统排球教学法进行对比,结果显著性差异并不明显(见表1)。尽管如此,通过调查得知实验班学生的体育课兴趣与自我学习的能力普遍得到了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学导式”教法还是可行的,但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框架。
表2   第一轮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对照及其比较
轮次
测评内容
实验组
N     X1
对照组
N     X2
△X
P
第一轮
垫球
18
90
18
87
3
>0.05
扣球
18
36
18
37
-1
>0.05
垫扣组合
9
27
9
25
2
>0.05
技术评定
18
6.5
18
6.2
0.3
>0.05
2.2 第二、三轮实验结果
2.2.1 修改教学步骤图

鉴于第一轮实验过程与结果中存在的效果与不足,特对第一轮学导式教学法步骤进行了修改。按框架图所列出“学导式”教学法步骤进行教学(见图2)。
2.2.2第二、三轮实验结果与分析
(1)由于中学生对于体育知识、技能、技术相关知识了解还相对不足,他们对于新授课程内容在没有通过一定形式“教”的情况下自主练习,常常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因此笔者在学导教学过程中增加“教师启发”这一关键环节,使教师的“导”在先,让学生粗略地掌握动作要点、再进行“学导式教学”。同时,在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将排球技术相对掌握较好的同学与相对一般的同学进行组合,让优秀的学生与相对落后的学生间在练习中充分地进行交流与信息的反馈。
(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或是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应不间断地进行巡视,以便能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于一些共性问题应抓住关键环节、准确示范、精确讲解、迅速解决难题,而对于一些学生的个性问题,应耐心地、及时进行纠错与解答。同时,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林伦所提出的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形式,笔者从师生或生生间交往频次与密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现场统计,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频次与密度比较
交往形式(次)
第二轮
试验组N= 16    对照组N=16
P
第三轮
试验组N=14     对照组N=14
P
师生交往频次
16.5
8.7
<0.01
18.72
10.57
<0.01
学生交往频次
28.6
16.5
<0.01
31.34
18.26
<0.01
师生交往密度
15.4
9.93
<0.05
17.5
10.06
<0.01
学生交往密度
9.83
3.8
<0.01
10.72
5.8
<0.01
(4)由于在学导式教学法使用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明显增加,课堂的气氛也明显活跃,增加了学生注意力。学生对排球的技术要领与掌握动作要点的理论知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二者差异性显著(见表3)
表3实验组与对照组排球技术基本知识及技术动作要点检测结果比较
轮次
组别
X
T
P
第二轮
实验组(N=16)
91.74
3.62
<0.01
对照组(N=16)
56.48
第三轮
实验组(N=14)
89.69
3.14
<0.01
对照组(N=14)
63.91
(4)由于“学导式”教学法运用得当,教学效果显著(见表4)
表4第二、三轮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对照及其比较
轮次
测评内容
实验组
N     X1
对照组
N     X2
△X
P
第二轮
垫球
16
163
18
89
74
<0.01
扣球
16
87
18
43
44
<0.01
垫扣组合
8
56
9
31
25
<0.01
技术评定
16
7.3
18
6.6
0.7
<0.05
第三轮
垫球
14
177
18
91
86
<0.01
扣球
14
92
18
48
44
<0.01
垫扣组合
7
71
9
36
35
<0.01
技术评定
14
7.8
18
6.9
0.9
<0.01
3.分析与讨论
(1)“学导式”教学是以“导”在前的学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技术课教学与理论课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技术课教学除应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之外,还特别要求学生应该掌握和感知运动技术动作的技能与技巧,在技术课新授内容之前,由“导”先行,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粗略地体会正确技术动作感,尤其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技术动作的辅助练习方法,在不统一安排练习的情况下,“学导式”教学法则解决了中学生对排球技术动作概念不清的问题,有利于解决教材难度大与中学生体育运动技术知识不足之间的矛盾。
(2)“学导式”教学符合中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规律,有利于提高中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中学生的体育行为意识多处于蒙胧阶段,对体育的兴趣也较为直接,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常常只注重其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身心体验。而“学导式”教法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激发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中学生体育活动练习的积极性,从而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并且有利于充分挖掘中学生的体育潜能。
(3)“学导式”教学更加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课堂内外的交流。就如美国心理学家格林伦所说[3],假如在教学过程中只存在教师或学生意愿的单边交流,则教学效果只可能一般;如果当教师与学生保持着双向交流,那么教学效果则会明显提高,一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交流现象,且教师又成为交流之中心,则教学效果就最好了。而“学导式”教法则是促成这一多边交流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4)“学导式”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学导式”教学法运用的目的就是既要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排球教学的“学导式”教法实验课中,通过教师的启发、示范、讲解与提问;并且在排球技术的练习过程中积极地解答、纠错、指导练习和调动队伍、并进行测验等,教师始终掌握着教学过程。“
(5)“学导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自我思考能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而言,其对学习技术动作的学习效果与其自我学习能力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应长期、持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其自我学习的能力。中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学习或锻炼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培养了中学生的体育自我学习意识,发展自我学习能力,才能够促进他们体育行为的养成,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论
(1)无“导”为先的简单地运用“学导式”教法尽管可以提高中学生排球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对于学习效果并不显著。
(2)教师启发在先的“学导式”教法无论在排球技术的理论知识,还是对排球技术动作要点的理论都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3)“学导式”教法在中学排球教学中无论垫球、扣球,还是垫、扣球组合技术均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在连续完成动作的次数与技术评定两方面学习效果均比对照组为更佳,且效果显著。
(4)“学导式”教学法,能够提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对体育技能认识的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并可充分发挥教师在排球技术课中的主导作用。
5.参考文献:
[1]李书泉.“学导式”教学法在高校网球专项课中的应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20(增刊):239-240.
[2] 张燕.导学式和学导式教学法结合运用于高中排球选项课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6.
[3] 张隽.学导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6,21:116.
[4] 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名师大讲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