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影响的实验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7  浏览次数:240

作者: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于 宁  刘耀荣  刘慧

摘要:本研究通过实验法对受试者进行18周运动干预,分析核心量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中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探索核心力量训练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核心力量训练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实践的应用中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核心力量;大学生;体质健康
 

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 30年逐年呈下降趋势,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令人担忧[1]。寻求改善当前现状的方法,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国内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大多数仅停留在对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上,针对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践研究较为少见。核心力量训练是一种新兴的体能训练方法,在竞技体育中颇受欢迎。大量研究结果显示核心力量训练可有效优化竞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提高竞技水平。如果将核心力量训练应运在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实践中是否会取得同样效果,鉴于此,探索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实验法对受试者进行18周运动干预,分析核心量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中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探索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陕西警官职业学院60名大一男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实验前两组学生体质测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受试者基本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书籍等相关资料,重点查阅有关核心力量训练、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的文献。对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和总结,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采用专家访谈法,对西安体育学院、陕西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青少年体能训练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访谈。为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实验设计与结果评价奠定基础。
将选取的6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人,进行为期18周的运动训练。实验组以核心力量训练内容为主,对照组以传统力量训练内容为主。实验前后按照最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的指标(见表2)对受试者进行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对比分析揭示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表2 测试指标一览表                                         
身体形态指标
身体机能指标
身体素质指标
身高、体重
肺活量
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50米、800米(女)、1000米(男)、一分钟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

应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各组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s )表示,同时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显著性差异检验、独立样本 T 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差异检验,取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非常显著。

2、结果与分析
2.1核心力量训练对身体形态指标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注:平均数±标准差(±sd);组内比较:* P< 0.05,** P< 0.01;组间比较:▲ P< 0.05,▲▲ P< 0.01。(下表同)
  由表3可见,反映大学生体质健康形态指标的身高和体重在实验前实验组的分别为178±3.14和71.72±9.49,对照组为177.4±3.75和72.1±10.43;实验后实验组的身高和体重为178±2.8和71.62±8.77,对照组为177.4±3.75和71.23±9.73。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项指标在组内、组间比较均无显著相差异,说明无论是核心力量训练或其他运动干预在短时间内对大学生的形态指标没有显著影响。相关研究表明男生的身高在16岁以后基本稳定,体重增长在17岁以后趋于平缓[2]。大学生的已进入身体发育的成熟期,身体形态趋于稳定。因此18周的核心量训练对其形态指标的影响不大。
2.2核心力量训练对身体机能指标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由表4可见,实验前实验组的肺活量为4148.87±887.13,对照组为4122.3±1228.85,两组肺活量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两组的肺活量平均值分别为5422.53±1941.8和4286.83±1682.96。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实验前后肺活量平均值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对照组在实验后肺活量平均值与实验前比较有所提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实验后两组受试者肺活量平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实验组肺活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实验前后的统计结果同肺活量平均值统计结果。
 肺活量是指尽最大努力吸气后,再做最大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是反映人体呼吸机能重要指标之一。肺活量的大小与性别、年龄、体表面积、胸廓大小、呼吸机发达程度以及肺和胸壁的弹性等因素有关[3]。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受试者经过18周训练后肺活量明显提高,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呼吸机能的改善具有显著效果。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较核心力量训练涉及的肌肉群更多,包括整个躯干和骨盆部位,训练中更加重视对深层小肌群的力量训练。从训练方式来看,为了能够有效刺激到深层肌肉,核心力量训练中多采用不稳定支撑;在练习时要求将动作与呼吸配合,以此提高训练效果。长期坚持可有效锻炼到人体的胸廓骨和呼吸肌,使胸围增大、呼吸深度加深,呼吸机能得到提高。从而导致实验组受试者的肺活量显著提高。
2.3核心力量训练对身体素质指标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身体素质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支配下,通过肌肉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等机体能力。身体素质水平是衡量一个人体质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表5数据显示,实验前两组受试者的各项素质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组50米跑、立定跳远、1000米跑和引体向上成绩明显提高,且无论是组间、组内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P< 0.05)。实验组坐位体前屈成绩在试验后虽有所提高,但效果不明显。对照组各项成绩也在实验后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立定跳远和1000米跑成绩与实验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但整体效果没有实验组明显。由此可见,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速度素质是指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即肌肉工作时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动作的能力。本研究通过50米跑成绩检测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运动能力中速度素质的影响。从结果可见,18周核心力量训练后实验组50米跑平均成绩由7.52±0.59提高到6.99±0.41,成绩明显提高。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前者着重表现在神经活动方面,后两者则着重表现在肌肉活动方面。[4]不稳定训练是核心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最大的区别。研究证明身体在不稳定支撑条件下神经系统受到较强刺激,神经-肌肉的控制力会逐渐提高。[5、6、7]本研究在对实验组设计的训练方案中包括各种静态徒手练习和动态组合训练,训练中通过改变运动轨迹、减少支撑面积、改善支撑面的角度,配合不稳定训练器械进行练习;以此干扰受试者神经反射系统,使实验组受试者神经与肌肉系统协调性得到显著性提高,应答外界刺激及完成动作的速度加快。其次,通过不稳定训练可有效提高人体跑动过程中的动态稳定性。研究证明躯干前倾角度保持在合理的位置可有效影响速度素质,人体在快速跑动中重心是不断变化的,重心稳定和重心在破坏后快速重建成为速度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实验组通过核心力量练习促使整个身体平衡稳定能力得到发展,使人体在不稳定的动态运动中重心快速重建能力得到提高,躯干前倾角度保持在合理的位置,从而导致人体在跑动过程中髋关节的灵活性以及步长增加,最终提高速度水平。因此实验组50米跑成绩在试验后明显提高。
立定跳远主要反映受试者跳跃时下肢肌肉快速收缩的能力。表5显示,两组受试者的立定跳远成绩在实验后均有提高。实验组由2.07±0.12提高为2.35±0.16,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对照组由2.05±0.14 提高为2.14±0.12,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试验后组间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与传统力量训练比较,核心力量训练对立定跳远成绩的提高影响更大。立定跳远是爆发性用力项目,传统力量训练通常在相对稳定状态下进行一维的大负荷阻力训练,训练目的以发展单块肌肉的最大力量为主,在一定条件下可有效提高下肢力量。而核心力量训练在安排上遵循小负荷、多次数、渐增难度的训练原则,通过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协调性增加爆发力,以此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相比之下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效果更明显。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抵御神经、肌肉疲劳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运动素质。本研究采用1000米跑作为耐力素质测试的指标。实验结果显示,18周训练后两组的1000米跑成绩均有所提高,从统计结果发现实验组成绩提高更显明显,组间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这与核心力量训练发展受试者平衡稳定能力,减小跑动过程中的重心晃动,提高了跑的经济性有关;还与核心力量训练增大肌肉力量,提高神经、肌肉及各器官适应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有关。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群中的毛细血管和肌红蛋白的数量,改进输出功能,使肌红细胞得到更多的血红素,有效改善肌肉代谢功能,提高跑的经济性, 使机体综合耐力得到全面提高,这对1000米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引体向上主要测试上肢肌肉力量的发展水平,是男性上肢力量测试项目之一。引体向上对握力、上肢力量、肩背部力量具有一定要求。从历年来测试结果发现该项目的成绩并不理想,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引体向上成绩成为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发现,核心力量训练在提高引体向上成绩上具有一定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由5.83±5.5提高到8.77±4.82,平均提高3个;对照组由5.73±4.23提高到6.13±3.55,平均提高1个,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核心力量训练对引体向上成绩提高影响显著的主要原因与其特殊性有关。核心区域是人体运动发力的支点,在运动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如果将人体比喻成一棵大树,核心力量就相当于树根。树根对树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核心力量对人体运动技术发挥水平的影响亦是如此。有关研究表明,核心力量增强有助于提高身体中部的稳定性,为肢体间的力量传递提供稳定平台,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并起到预防和治疗损伤的作用[8]。人体在大多数运动都不是单一肌肉的简单工作,而是多块肌肉配合协作的复杂过程。例如引体向上中要求机体多个部位协同用力。核心力量训练可提高腹部、腰部、背部肌肉力量,增加核心稳定性,使人体在悬垂状态下有了更稳固的支撑,完成动作时有利于充分发挥远端肢体的力量和速度。另外核心力量训练注重各个肌肉间的协调用力以及大小肌肉力量的平衡发展等,这都是其对引体向上成绩水平提高的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核心力量训练可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其中对反应身体素质水平的五项指标中除坐位体前屈以外的其他四项影响显著。主要体现在50米跑、立定跳远、1000米跑和引体向上四个指标上,说明核心力量对发展学生速度、耐力、力量和机体协调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2 核心力量训练对大学生形态指标影响不大。在18周训练前后受试者的身高、体重没有显著性变化,这与大学阶段学生身体形态发育趋于稳定有关,短期运动干预对其影响有限。
3.1.3传统力量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力量和耐力方面。两种训练方法相比较核心力量训练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力量训练。
3.2建议
3.2.1加强高校教师对核心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学习,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逐渐加大核心力量训练的比重,将核心量训练作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手段之一。
3.2.2教师在教学中需针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遵循小负荷、多次数的训练原则,控制训练强度。建议学校根据教学所需配备核心力量训练器械,提高学生对体育课教学训练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2.3核心力量与传统量训练相辅相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两种训练方法的比例。
参考文献:
[1] 管恒燕. 合肥地区 7 ~ 18 岁中小学生身高体重发育状况调查分析[J].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4 ,20(1):47-48.
[2] 郭时萍. 运动干预改善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效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5,5(1):140-142.
[3]王瑞元、苏全生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4]康利责、马海涛主编.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5]秦志华,潘杏平.身体中部练习方法及重要性[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1):95-96.
[6] Paul J.Goodman,MS,CsCS.The“Core”of the Workout Should Be on the Ball.NACA’s Performance Training Journal.2003,2(5):9-25.
[7]Jeff Stephenson,Ann M.Swank.Core Training:Designing a Program forAnyone.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2004,26(6):34-37.
[8]王润生.女大学生核心力量训练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名师大讲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