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安培华学院 苟定邦 黄生勇 徐亚军 聂东风 张战涛
摘 要: 立足“全运会”视阈,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以西安六所不同类型高校中的64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校园体育文化的四个层面即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切入,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检验大学生男女之间、文理科生之间,不同类型院校之间在校园体育文化认可水平上的差异性,梳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论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全运会”契合的可行性,求证结论与建议,旨在借助“全运会”之机,探索政府与高校“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的办会模式,以期带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进而增强高校办学活力。故研究对西安乃至全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均具有一定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西安高校;体育文化;全国运动会;视阈;研究
“体育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属性”【1】,而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特定环境中,学生和教师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物质与体育精神的总和”【2】,它既是体育文化的下位概念,又是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的要素。因此,抓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提高校园文化水平,增强高校办学活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是我国4年一届的全国体育盛会,其影响力是其他运动会无法比拟的。2016年1月4日陕西获得了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的举办权,成为第八个举办“全运会”的省份。“作为省会城市的西安,按惯例将承办开闭幕式以及60%的竞赛项目”【3】。
西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千年古都,历史文化悠久,现有各类高校50余所,校园文化底蕴深厚,校园体育开展活跃,并具有承担“全运会”部分赛事的能力,而参与和分享“全运会”高校则责无旁贷。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立足“全运会”进高校视阈,既可借助西安高校教育平台,打造“全运会”文化品牌,为政府担当,又能拓展校园体育文化研究视野,丰富体育活动内容,传承体育文化精神、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品位。其研究对西安乃至全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均具有一定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和 现代学院等六所院校的644名学生,其中男生337人、女生307人,理工科323人、文科321人。调查的六所院校包括“985”、“211”、 “一本”、“二本”、 独立和民办院校各一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2000年-2016年期间相关杂志、报刊10余种,文章上百篇,硕士学位论文10余篇,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支撑。
1.2.2专家访谈法 对11位专家进行访谈,他们对西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指标效度检验结果详情见下表1。
注:指标检验一行的数据是指,11位专家填写每份问卷选择的频次,每份问卷有27道问答题,故出现的频次为27×11=297。
表1显示,近91%的专家对问卷的结构与指标效度均为较认可,仅有9%的专家持一般认可,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1.2.3 问卷调查法 依据李克量表(Likert Scale)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效度检验见表1,问卷的信度检验的结果Alpha=0.92(P<0.001),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共发放问卷720份,回收706份,其中有效问卷644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05%、91.21%,调查状况良好。
1.2.4 数理统计法 所有数据通过SPSS FOR WINDOWS 17.0软件处理 ,主要采用单因素分析与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文化基本知识点和“全运会”信息知晓或认可水平分析
2.1.1 校园体育文化基本知识点知晓度分析
体育文化基本知识包括体育文化内涵、外延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三个部分。
“体育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体育文化的重视远远不够,缺乏到位的认识,缺乏有意识的、系统的概括和研究。”【4】 校园体育文化研究也是如此,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见下表2
表2 西安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基础知识知晓度情况一览表
类 别 |
均 值±标准差 |
知晓度 |
体育文化内涵 |
62.05±17.48 |
一 般 |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
59.97±17.08 |
一 般 |
体育文化外延 |
59.26±28.53 |
一 般 |
整 体 状 态 |
60.40±21.03 |
一 般 |
表2表明,西安高校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知识知晓度仅处于一般水平,与大学生身份不甚匹配。
2.1.2 大学生对“全运会”相关信息知晓或认可水平分析
表3 大学生对“全运会”相关信息知晓度或认可度情况一览表
类 别 |
均 值±标准差 |
知晓度或认可度 |
承办“全运会” |
50.11±21.91 |
不太清楚 |
“全运会”办会理念 |
78.5±16.67 |
较认可 |
“全运会”进高校 |
83.4±15.80 |
较认可 |
整 体 状 态 |
70.70±18.12 |
介于较认可与一般之间 |
表5表明:大学生对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认可度均值虽较接近较认可水平,但距很认可还有很大差距,故任重道远,不可懈怠。
2.2.3. 体育行为文化
体育行为文化是指个体或群体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肢体行为语言,它是体育文化中最具活力、关键的要素。见下表6。
表6 大学生对校园体育行为文化认可度情况一览表
类 别 |
均 值±标准差 |
认可度 |
自身体育行为 |
67.5±34.76 |
略高于一般水平 |
系统体育行为 |
75.09±17.34 |
接近较认可 |
体育教学行为 |
79.7±16.35 |
较认可 |
校运会行为 |
78.66±18.36 |
较认可 |
阳光体育测试 |
76.09±18.28 |
接近较认可 |
自愿者行为 |
82.77±32.58 |
较认可 |
整 体 状 态 |
76.65±13.29 |
接近较认可 |
表6显示,自身体育行为认可水平在同类中均值最低,表明大学生对自身体育行为不满意、无自信,这与研究者多年跟踪的结果“行为落后于认知”不谋而合,也同“西安超七成人参与健身,市民的健身频次每周主要在3次以内”【5】,还有一定差距。
2.2.4 体育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文化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团队协作的品质、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等,它显性与隐性的双重性特征,它是校园体育文化中的动力源泉。见下表7。
表7 大学生对体育精神文化认可度情况一览表
类 别 |
均 值±标准差 |
认可度 |
课中体育文化教育 |
81.68±15.57 |
较认可 |
体育精神文化宣传 |
77.05±39.85 |
接近较认可 |
体育与文化 |
82.69±15.91 |
较认可 |
赛事主题语 |
79.27±17.27 |
较认可 |
大学生精神品格 整 体 状 态 |
86.83±15.43 81.50±13.20 |
略高于较认可水平 较认可 |
表7显示,大学生对体育精神文化宣传认可度最低,寓意宣传用语,缺乏针对性、教育性和激励性。
对体育精神品格、道德认可度最高,说明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情有独钟。
对体育需要文化滋养的观点较认可,彰显大学生群体文化底蕴深厚,开宗明义,令人欣慰。这与“没有文化的体育是野蛮的,有缺陷的,甚至是危险的。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一切优秀成果,更要靠自身不懈积淀,不能指望通过‘快餐’速成”【6】,学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认可水平,按其整体状态均值高低排序为,精神文化最高(81.50±13.20),行为文化次之(76.65±13.29)、制度文化随后(73.45±12.68),物质文化最低(67.22±18.68)。
2.3 校园体育文化与“全运会”关系认可度分析
表8 “全运会”进高校对校园体育文化作用认可水平一览表
类 别 |
均 值±标准差 |
认可度 |
体育物质文化 |
80.00±17.88 |
较认可 |
体育制度文化 |
77.86±17.42 |
接近较认可 |
体育行为文化 |
81.49±15.82 |
较认可 |
体育精神文化 |
82.86±15.68 |
较认可 |
整 体 状 态 |
80.55±12.50 |
较认可 |
表8显示,整体均值达到较认可水平,与课题组的预期假设是基本吻合的,说明大学生对“全运会”进高校,充满期待,寄予厚望。
2.4 不同类型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比较分析
将六所不同高校分为三类,即重点院校(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共计213人)、普通院校(西安石油大学、西安财经学院共计219人)民办院校(现代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共计212人)做一比较,见下表10。
表9 不同类型院校体育文化单因素方差分析一览表
类 别 重点院校(n=213) 一般院校(n=219) 民办院校(n=212)
物 质 文 化 69.06±18.17** 60.27±17.92** 72.55±17.84**
制 度 文 化 72.13±12.96** 72.53±11.00 75.74±13.72
行 为 文 化 76.35±11.16* 75.01±16.40** 78.63±11.34*
精 神 文 化 80.97±11.07** 79.83±15.94** 83.77±11.70**
整 体 状 态 74.63±10.70** 71.91±10.13 77.67.±10.88
注:“**”表示P≤ 0.01 “*”表示P≤ 0.05
表9数据表明,体育文化整体水平民办院校最高、重点院校次之,普通院校最差,但均处于接近较好水平,绝对差值不是很大。三类院校体育文化的外延,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其一,三类院校均表现为精神文化最好,其次为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较好,物质文化较差的态势。其二,民办院校均处于最高水平,一般院校则除了制度文化略高于重点院校,其它三类文化均处于最差水平。其三,从各类文化的绝对差值来看,以物质文化差异最大,其它三类文化差值较小。以上状况表明三类院校的体育文化外延方面水平与体育整体水平基本趋同,但四类层面文化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院校间的发展趋向相同,但绝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民办院校大力进行校园硬件建设、一般院校发展缓慢以及不同学生的内在体育文化需求有直接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5 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认可水平状态比较分析
2.5.1 男女学生之间的比较分析
表10 大学生男女之间统计分析结果一览表
类 别 |
男(n=337) |
女(n=307) |
t值 |
体育物质文化 |
67.77±17.89 |
66.61±19.53 |
0.43 |
体育制度文化 |
72.26±13.11 |
74.76±12.08** |
0.01** |
体育行为文化 |
76.28±11.50 |
77.05±15.03 |
0.46 |
体育精神文化 |
80.88±11.73 |
82.19±15.10 |
0.21 |
整 体 状 态 |
74.30±10.12 |
75.15±11.02 |
0.31 |
注:“**”表示P≤ 0.01
表10显示,在体育制度文化上男女生之间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表明女生的认可度优于男生,反之证明男生对制度文化的期望值更高;其余三项指标无差别显著意义,说明性别不会影响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可水平。
2.5.2文理科学生之间的比较分析
表11 文理科学生之间统计结果一览表
类 别 |
理工科(n=321) |
文科(n=323) |
t值 |
体育物质文化 |
66.01±19.16 |
68.42±18.15 |
0.10 |
体育制度文化 |
74.26±13.18 |
72.66±12.12 |
0.11 |
体育行为文化 |
77.26±15.16 |
76.04±11.12 |
0.24 |
体育精神文化 |
82.14±14.94 |
80.87±11.19 |
0.23 |
整 体 状 态 |
74.92± 11.56 |
74.50±10.00 |
0.62 |
表11显示,文理科学生之间虽文化知识结构不同,但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认可水平趋于一致, 也说明学科之间差异性不会直接导致认可度上的差异显著性。
2.6 “全运会”与西安高校契合路径分析
2.6.1 高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与“全运会”需求人才对接
西安高校聚集一批体育学科的教授团队和高水平的裁判队伍,他们在各自专业方向独挡一面,有能力参与“全运会”工作。同时,也要利用大学生人才资源(传媒、营销、广告学等专业),征募志愿者,做到人尽其才,服务“全运会”。
2.6.2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与“全运会”比赛项目衔接
充分利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的体育场馆承办比赛,做到校尽其能,物尽其用,分担政府投资压力。
2.6.3 大学生体育行为文化与“全运会”赛事联动
“全运会”进高校不仅对激发大学生体育行为文化自信、自觉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大学生亲临赛场亦可为运动员加油助威,使“全运会”“更高、更快、更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西安高校大学生对体育文化基本知识的知晓度较低,与其身份不甚匹配。
3.1.2 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认可水平,按其整体状态高低排序为,精神文化最高、行为文化次之、制度文化随后,物质文化最低,揭示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短板。
3.1.3 在校园体育文化认可度上,文、理科学生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在体育制度文化上男、女生之间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3.1.4 不同类型院校间的体育文化外延方面水平与体育整体水平基本趋同,但四类体育文化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不同类型院校间的体育文化发展趋向相同,但绝对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
3.1.5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关键,精神文化是动力,四为一体,缺一不可。
3.1.6 “全运会”进高校是政府必然的选择,参与和分享“全运会”是高校睿智之举。
3.2 建议
3.2.1 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如微信公众号、微课、慕课、微助手等手段,有的放矢地进行舆论引导和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和“全运会”的认同感,是西安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3.2.2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健全制度文化势在必行、强化行为文化迫在眉睫、提升精神文化自信义不容辞,学校各级部门要鼎力协助,师生全员参与,齐抓共建,方可见效。
3.2.3 充分做好西安高校人才优势与“全运会”急需人才对接、体育场馆优势与“全运会”比赛项目衔接、大学生体育行为与“全运会”赛事活动连接,合作共赢,以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晓峰.多维视觉下体育文化的内涵、价值与建设[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2):21-24
[2] 黄芬.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策略探究.华人时刊[J](下旬刊),2013,(6):55-57
[3] 西安市将新建体育中心——市政府召开项目规划建设专家咨询会[J],西安晚报,2016.6.27(2)
[4] 鲁光.体育文化急需重塑[N],中国体育报,2015,4.2(3)
[5] 西安市民健身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超七成人参与健身,西安晚报,2016.10.21(封2),
[6] 汪大昭.体育文化内涵要传承还要创新,中国体育报,2015,4.2(3)
[7] 刘鹏.大力加强体育文化建设[J],求是,2012(4)
[8] 刘琪.论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J].体育世界,2016(11):27转23
[9] 李浩,王强.陕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体育世界,2016(3):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