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一个“永远要坐前排”的典故,“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现实生活当中,呈现较多的确是“后排现象”:开会、讲座人们习惯于后排;教师习惯于将学习成绩或表现差的学生安排在教室后排……,在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后排现象”:在身体练习中,许多学生喜欢排在队伍后面,自觉或不自觉地“甘为”人后,默默充当着看客。“前排”和“后排”虽一字之差,但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主动后排”背后会有着怎样的隐情呢?是让学生永远地主动往后排还是积极地站到前面来,是体育教师需要为之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过程描述
十月份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高一1、2班男生篮球课,我给他们安排的是行进间运球低手上篮的练习,每人往返各一次,依次进行。在交代完练习任务和要求后,同学们按照各自的分组开始进行练习。当练习时间进行到一半,我发现其中有一组里总是那么几个平常课堂表现活跃、喜欢打篮球的人在练习, 有两三个人总是躲在队伍的最后,故意让组内刚练完的同学(他们也正好乐意多玩)排在自己前面,这其中就有一个平时比较内向(在平常的观察中发现其比较独来独往,似乎不太合群)的同学小杨。小杨总是靠在篮球架后面,游离在队伍之外。
于是,我立即叫停了四个组的练习,在众目睽睽之下用质问的语气问小杨:
“你怎么故意躲在后边,不练习?”
“老师,这个我不太会。”他回答道。
“不会才要学啊,赶紧出列,做一组!大家看好了。”
小杨慢吞吞地从队伍后边走了过来,极不情愿地接过了同伴递上来的篮球,站到了底线附近开始练习的地方,这时候,队伍中已经有人似在幸灾乐祸地偷笑。
果不其然,小杨的练习表现简直可以用“awkward”来形容:运球时手型错误,控制不好球,追着球跑,上篮时走步违例,返回时还因为心急和紧张,将球运到了自己脚上,把球踢出了边线。引来了同伴们的哄堂大笑。
“这么简单的练习都不会,真怀疑中考体育是怎么考的。”
“是啊,要是一会分组接力比赛时候把他分在一组,那就倒灶(意即麻烦)了”。同学们议论纷纷。
小杨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迅速地排回到了队尾,之后的练习内容,他再也不愿意出来尝试了。
隔一天后的体育课上,小杨拿来了一张校内请假单(学校用于学生在出操、体育课、课外活动时请假),要求见习,我细问原因,他不肯说,只是说身体不舒服。我也能感觉到上堂课的出糗行为已经严重地伤害到了他,同时也意识到,若不是我当众给他“出彩”的机会的话,他也不至于会如此,我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课后,我主动找到了小杨,主动承认自己的做法可能欠妥并向他道歉,出人意料的是,小杨却很坦诚地说:“老师,这跟你没有关系,是我在体育方面什么都行的缘故。”“为什么会什么都不行的呢?”我接着问到。“从初中开始,我就觉得自己学什么都不如别人,动作做不好又常常会受到别人的嘲笑,所以还不如干脆不学,在旁边坐着看好了。初中体育老师也不管,中考体育考试时,我的篮球运球上篮也是走步(违例)的”“那你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吗?”“有啊,跑步算不算的?”……
我陷入了沉思,我想小杨可能是对体育学习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想学却又害怕失败,才导致了他的主动“后排”行为。我觉得我应该帮助他走出这样的困境。
为此,我主动找他谈话,使他明白:“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多观察身边的人,其实他们的动作和你差不多,你并不比其他人差,可能有些人还不如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你也可以达到他们所能达到的。改变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你会发现一个不同的自己。”
另外,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每次都会刻意地多叫到他的名字,并且在课堂中每当需要搭档示范时(如两人一组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我都会主动叫小杨出来和我配合,有时候哪怕只是简单地出来充当一个防守者或标志物,也主动找他,让他产生一种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渐渐地,小杨也很乐意于充当这样的助手角色。每当小杨在练习时,但凡出现技术动作错误时,我也不会当众“请”他出来给大家“示范”,而是给予鼓励性的语言,进行单独指正与辅导。
今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新增有一项男生引体向上项目,这个项目成绩总体都不太好。那些平常爱打篮球,所谓的体育相对比较好的学生一般也只能做5—7个,有个别的甚至连1个都没有做起来,但出人意料的是,小杨却一口气做了12个(小杨瘦小,体态比较轻盈),为全班最高,虽然每次下落的时候手臂不是很直,但这已经不能阻止小杨每往上多做一次时人群中所发出的阵阵惊叹声(虽然这惊叹声中或许也包含着起哄的成分,但总有赞叹在其中)。从单杠上下来以后,我当众表扬了小杨,从小杨略带发光的眼神里明显感觉到了他对于成功的那份自信。
带着这份自信,小杨渐渐地改变了学习的态度。
在我课堂的准备活动部分,每次课我都会安排2名同学出来用自己创编的徒手操带领大家热身,一方面可以创新准备活动形式,另一方面也是为锻炼学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但大多数同学都是千篇一律地选择那几节常见的关节活动操,重复的较多,有一次轮到小杨时,他却独辟蹊径,安排了六节自己创编的双人拉伸操,这让大家对他又一次刮目相看。在平常的技能学练环节中,虽然由于天赋差异的原因也偶尔会受到同伴们的嘲笑和起哄,但是他也不再会“主动后排”,而把自己练习的机会让给别人了。
我觉得,小杨已经完成了从“主动后排”到积极前排的转变。
二.基于事件的思考
1、“后排”现象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归责于学生,教师缺乏关注(如初中体育老师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助推学生主动“后排”,而这是否能简单地靠斥责或是完全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解决呢?
2、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策略中常常会用到学生正、误技术动作对比,但对于不同气质类型表现的学生,用集中展现的方式是否都合适?
三.分析与反思
1.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关注和重视个体差异是教学所要遵循的基本出发点。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之间存在原始个体差异,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会进一步拉大个体差异,教学效果也会影响个体差异,因此,差异无处、无时不在。差异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尊重这种差异,要摒除“差生”概念,树立差异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用、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的开展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差别化手段,因为学生们的起点不同,“适合吃”和所能“吃透”的“东西”不同,也注定了他们的学习终点也必定不同。
人类学家蒙塔古曾说过:以平等的方式对待不平等是最不公正的待人方式。我们传统的体育教学基本上局限于对体能和运动技能层面,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这实际上对学生来说是很不公平的。每个学生在体能、技能、兴趣、个性等方面存在着和大的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是一刀切地以运动技能和运动成绩的统一标准来区分学生的好坏还是采用诸如异质分层,以进步幅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表现等体现了教师对差异教学的认识。从小杨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从后排到前排,这不就是一种进步吗?虽然有些学生在运动技能和成绩上或许永远都无法达到优秀学生的水平,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转变,足够可以令我们为之欣喜,为他们欢呼;我们以往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常常习惯于写到“百分之多少的学生学会…,基本掌握…”,那后面的百分之几呢,或许很少提及和考虑到,但这恰恰违背了差异观,也违背了全体学生都获得发展的目标,教学目标也就成为了课程目标而非学生发展目标。
当然,认识到差异,并开展差异教学,这是一个具体、复杂、因人而异的过程,需要对每位不同表现的学生的情况基本了解,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尤其是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更需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对多血质的学生,无论在课堂上你怎样公开指责甚至斥责都没有关系,一转眼,他们又会是笑嘻嘻地跟你打成一片,而这并不适用于抑郁质的学生,抑郁质的学生忧郁、疑虑,悲观,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我的一节排球课中,有一个抑郁质的女生死活都不愿意出来做错误示范;前例中的小杨勉强出来练习了却受到嘲笑,最终羞愧不已。对抑郁质的学生要增强其自信心,逐步淡化和消除自卑心理,并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多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另起一行,彰显智慧
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多元智能理论已证实:每个人都有七种潜能,只要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都能成功——这是教育的真谛!
“后排”学生较容易处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盲点”,容易被遗弃,被淡忘,被边缘化。其实,在“较差的”一组里也总会有一个“最好的”,这个“最好的”,就是另起一行的第一,同样,在“较差的”个体里,也总会有一些“最好的”,这个“最好的”,就是每个人的闪光点。如小杨篮球不好,但引体向上厉害,该得第一;有的人体能较差,但却每天都能坚持课余锻炼,态度排第一;有的人长跑不行,但坐位体前屈得分最高,柔韧性最好,该得第一;还可以从课内到课外积极去发现,如有的人虽然体育技能表现平平,但电子竞技玩得比别人好,也是第一……,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不同行里的第一,用另起一行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这是教育的智慧,更是对学生的高度尊重。
另起一行,可以从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开始。体育教师一般所带的班级都较多,很难去熟识每一个学生,但至少应该叫得出每个人的名字。有些学生当你能准确地叫出他的名字时会觉得老师认识他,关注着他,会有一种被承认、被重视的感觉,无形之中会产生要努力做好,不辜负那份关注与重视之情,也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与交流。
有一次,在课的开始部分,我正在告知学生本课的学习内容及要求,第三排有一个男生窃窃地和旁边的人说着话,我立即停下来。“×××,你说是吧?”他却很惊讶地反问:“老师,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的?”明明是我在委婉地提醒他不要说话了,但是他的反应似乎让他觉得老师能叫出他的名字是件很意外和惊喜的事情。我只是笑笑,惭愧的是,只有我知道他的名字还是上周期中考试监考时我从座位表上看来的。联想到我们自己在学生时代时,也有过这样的感觉,就会对努力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这样的小细节更加地去关注。
同时,另起一行的智慧还在于引导每个学生挖掘自身的存在价值,如小杨的搭配示范,因为每个人都会在乎自己存在的价值,希望获得认同感,满足于此后,学生们会主动地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而这远比技能是否掌握显得重要。
3.分层要求,人人成功
在体育教学中,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体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时,会较多地获得成功,而那些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不太强或有某种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原因的学生很少或很难完成同等条件下的教学任务,因而也很少能体验到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他们获得更多的是失败和沮丧,久而久之,会对自己的体育能力失去信心,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
像小杨那样在某项技能(引体向上)上也能拿到第一的成功体验案例并不是普遍的,但对于个别体育能力差或各种心理、生理上的原因而不能顺利获得成功的学生,可根据情况正确引导或降低要求,使他们获得成功。心理研究表明:人越获得满足,就越需要;人越得不到满足就越不需要。人对成功的需要是一种满足,是一种需要,学生对学习上取得的进步也是一种满足和需要。在体育教学中,为了使“人人成功”,可以尝试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体操教学中,对身体素质好、协调性好的学生要求他们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尽量做的动作漂亮、完美;对其他学生适当降低要求,或先完成分解动作,或先练好基本功等,使他们在不同的要求下同样获得成功,只要她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步了,教师就及时得给予肯定,使其获得成功,进而增强自信心,克服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心理。
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会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学习兴趣。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权利,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
如在高三女生排球课堂教学中,女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学生已经对自抛自垫、两人对垫等常用的练习手段产生了厌倦情绪,由于学生还没有掌握传球技术,因此教学比赛也很难开展(以往体育周的女生排球比赛几乎可以说是发球比赛)。在与部分学生的谈话沟通中了解到,要不是为了应付体育考核,好多学生根本对排球没有兴趣。于是,在练习中采用了降低难度的方法,将女生分组对抗打比赛,规则允许对方来球可在本方界内触地一次后回击,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体验到了比赛以及获胜所带来的成功快感,增强了学生自信心,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后续排球传球技术教学任务朝向的努力程度,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过:“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现是: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改变人生” 。因无助而“后排”,有助而前排,既解释了学生“主动后排”现象的原因,也提示了教师应该有力助推学生积极前排。在体育课堂教育教学中,针对“主动后排”学生,要在生本理念的引导下,实施有效策略,即树立差异观,进行差异教学;用另起一行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让人人享受成功。
从“主动后排”到积极前排,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更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彰显。
参考文献
[1].马卫平.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应处理的几种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13,11:28—29
[2].张军、沈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的构建[J].中国学校体育.2013,12:51-53
本文发表于《教学月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5年第1-2期(总第672/675期),同时获2014年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本文来自:绍兴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