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大讲堂 » 一线教师 » 正文

体育课堂中分组教学的主要形式与注意事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21  浏览次数:863
      在传统教学观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会被忽略。差异并不是优劣的表现,只是类型和程度的不同。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差异,无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起点如何,差距如何,他们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为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教学,旨在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部分。

一、分组教学的主要形式

二、分组教学在体育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一)针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分组形式

笔者曾观摩全国第三届中小学体育观摩展示活动一等奖获得者王晓倩老师的《健美操自编组合》一课,该课教学对象为水平五高中一年级女生,教学内容为健美操自编组合。王老师在这一节课里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演练的角色,她运用激励性语言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掌握的运动技能结合生活元素,以合作型分组的形式协同创编健美操组合动作,思路新颖,丰富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实践的过程,学生在自主演练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并在团队交流中巩固动作和互相学习,合作型分组的有效应用在本次课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针对学情合理选择分组形式

案例一:课的内容是篮球教学比赛,分组形式是随机分组,同一横队的各组在同一场地内依次进行3对3教学比赛,比赛当中有些学生情绪高涨,而有些学生则兴致全无,教学比赛俨然成为了小部分学生的展示舞台,练习效果不甚理想。  

案例二:课的内容同上,不同的是分组方法,教师把学生按身高、技术水平分成实力较为均衡的若干小组,并且让个别小组自己制订比赛规则,如技术差的学生可以暂时不计两次运球、个子矮的学生提倡双手投篮等,比赛气氛激烈,教学效果显著。

案例分析:两个案例进行对比,后者的分组形式显得更为科学合理。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将各小组的实力划分得更为接近,在教学比赛中营造出了公平竞争的运动场面,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愿望。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则是分组形式在教学中合理应用的有力说明。

三、分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提前预设,简单快捷

分组形式应在备课中充分设计,切勿在教学过程临时安排,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授课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如性别、年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运动技能等层次进行合理有效地分组。另外,分组方法也需注重实效性,忌讳形式花哨、组织安排费时费力的分组形式。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原则体现在分组教学上,既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同时也要有效激发那些因运动能力差、怕遭人嘲笑不敢活动的群体,使他们能积极参加练习,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欲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逐步树立自信心,以后更加积极地参加分组练习,敢于展示自己,敢于面对竞争。教师可以在课上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实施重点辅导和个别教学,给他们以鼓励,增强运动能力及信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而且,还能求得教学整体上的共同发展。

(三)力求固定,灵活调控

考虑学习效果和合作关系的磨合问题,应在某一个阶段或某一单元的学习上保持适度的稳定性,因为学习条件和情况的稳定性要求,保持一定时期的固定性,利于一些具体内容的学习;否则可能会成为干扰和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但由于学生学习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变化和差异,而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客观实际,因势利导,及时灵活地变化分组,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创设问题,学会合作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服从命令的机械操练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教师在分组教学时应积极创设各种问题,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同学之间的协同活动促进个体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忽视学习自主性和学习共同性的弊端,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并以集体力量促进个体进步。

(五)安全第一,充分利用

分组教学时的场地器材利用一定要以安全性为首要原则,其分布则要便于教师全面照顾各小组练习情况,尽可能缩短各组间相互交换的时间和距离,同时,分组练习时应尽量做到“人歇器材不要歇”,要充分提高所安排的场地器材的使用率,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名师大讲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