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大讲堂 » 一线教师 » 正文

高水平体育学术论文如何“炼”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23  浏览次数:87

一、研究学校体育要有敬畏心,不要惧怕和远离

学校体育研究同其他研究工作一样,是一个很需要创新性的研究,不一样的是它更需要奇思妙想,难题问题很多,牵扯诸多影响因素;且学校体育研究是大众比较熟知,问题意识较强,容易被“品头论足”甚至被“挑理”的研究,它是一个很难的、很艰苦的工作。因此,对学校体育研究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谨慎之心,不要认为随随便便写个文章就是研究了,也不要认为下笔千言,写了厚厚一摞就是个好东西。年轻学者要对包括学校体育的所有科学研究心存敬畏和谨慎,盲目自信反而会屡屡受挫,最后信心和信念都丧失殆尽。但是,面对学校体育研究,也不要惧怕甚至躲避,那于事无补,因为迷茫、等待、羡慕、嫉妒、埋怨都丝毫不能提高科研能力。

毛振明教授建议:

作为年轻学者,先别着急写大文章,发高水平论文,而要多看、多想、多质疑、多存档,然后每天写三五百字的“科研日记”,有自己觉得满意的想法和观点时,可以将其归纳成小文章(俗称“豆腐块”),投投合适的杂志(据笔者了解,《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都有发表这种“豆腐块”的栏目)。长此以往,问题意识有了、质疑能力有了、批判精神有了、逻辑思维有了、写作技巧有了,到那时,“豆腐块”自然就变成“豆腐宴”了。

二、研究学校体育要有真问题,不要基于臆想和移植

进行研究的第一要务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没有好问题就没有好研究。研究的问题有“真伪”,有“大小”,有“清晰度”,更有“质量”。当前许多的学校体育的研究题目都不是“真问题”,即便是个问题,也多大小不当、模糊不清、质量不高,因为这些问题多是来自于研究者的“主观臆想”“照抄他人”“他学科移植”“国外翻译”等等。笔者随手找了一些题目在此进行分析(表1)

表1 学校体育研究问题举例

选题

选题问题

问题根源

尊重理解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自信

方法与目的之间的逻辑模糊,研究基础不牢

主观臆想成分多,选题草率

通过体育锻炼戒掉“网瘾”的研究

方法论明显不清晰,目标实现难度过大

简单推论,难度判断失误

转变体育育人理念 促进学生完善人格

研究规模过于复杂宏大,完成研究目标无望

论文设计基于模糊的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凝聚力

看不出任何的假说,成果可能仍是提出问题

研究缺乏积淀,多基于愿望

让体育课充满教育的智慧的美

不属于研究的问题,是一般性的议论和主张

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方法

毛振明教授建议,真问题、好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找:

1.国家颁布了重要的文件,其中有明确的要求但没有具体途径和方法的那些事;

2.在学校体育的坊间中抱怨声最多的那些事;

3.有很明显观点对立和议论争论的那些事;

4.别人都说好,但你觉得哪儿有些不对劲的那些事;

5.一个被反反复复说了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都解决不了问题的那些事;

6.一个有水平的专家建议你要仔细思考和研究的那些事;

7.好的(前提是好的)科研指南上写的那些事;

8.你在国外学习时看到优秀的学者在潜心研究的那些事;

等等......

三、研究学校体育要有谦虚心并“站上巨人肩膀”,不要迷信专家

进行学校体育研究要有谦虚心,要多看专家们写的书,多听专家的讲座、有机会要多听专家的建议,但你不能迷信专家。因为专家也是水平不一的,关键是不能盲从专家的理论,切勿把专家的话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当作自己研究的“依据”。俄国美术大师列宾有句话:你写生,你是大自然的儿子,你临摹,你是大自然的孙子。现代学校体育不过二三百年,中国近代体育课不过116年,学校体育的许多事情都没搞清楚,难题丛生,得到真正解决的问题极少,如体育课程内容逻辑排列、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育教学内容的乐趣遗失、体育学科立德树人的机理与方法、体育课的有效性及其监控、体育与健康的有机融合等等都是学校体育未解的难题。而一个专家的研究生涯最长不过30年左右,因此专家们对问题的认识也是“阶段性的”和“不尽完善的”,最多是“相对真理”,因此,如把这些研究的结果当作了真理,那无疑是阻塞和窒息了自己的研究。

毛振明教授建议:

在尊重专家的同时,要创造机会“站在专家的肩膀上”,方法如下:

1.仔细研读你感兴趣的研究,找到那些知名专家的“未尽研究”和“今后课题”,从中找到学校体育科研的前沿;

2.要勇于并充满善意地写文章,与专家们进行某个问题的切磋甚至是商榷,以便与大专家们直接对话;

3.积极参加各种杂志、学报“专题讨论”的征文,以便加入热门的讨论之中,近距离受教于、借力于专家;

4.积极参加专家的研究课题,不只是为了挂名,而是真干、苦干,学到真本事。

四、研究学校体育要不断“追问”,不要“浅问辄止”

要搞好研究,写好论文,就必须养成不断“追问”的习惯,那些好的、深入的、有创意的、给人以启迪的、能解决问题的研究都是在不断地追问和深深的思考中做成的。“追问”是研究的最关键步骤,因为有了好的选题,没有追问,那么好问题也会“虎头蛇尾”,如果在“追问”之前就进入了论证和实验,那么这个论证和实验就极有可能是浅显的和错误的,自然也不会得出好的研究成果。那么应该如何“追问”呢?在此举个颇受争议的“手拿着足球做操”的研究来做个“追问”的示范:

全体学生手拿着足球做操对吗→应该不对,否则其他国家的孩子们为什么不做,且手拿球对提高足球技能没有用处→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校要做,难道他们不知道那是不对的吗→不是,是因为他们要标榜校园足球的全体性,但让全体学生都踢足球还能整齐谈何容易,领导来了又得表演,因此就上手了→那么怎么办,足球操要不要→作为足球特色校,做好足球的大课间是应该的→可不可以将错误的足球操改造成为正确的足球“操”呢→“操”是什么,“大课间操”的概念又是什么,“足球操”又可以是怎样的概念→有没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大课间足球操”呢→好像有,济南市中区和郑州金水区的足球操不是大家都认为很好吗→那是个怎样的足球操呢→为什么他们的球不拿在手上,也不乱→因为那些足球操是足球球性练习+足球素质练习,练习既适合学生水平,也适合学校较小的场地→这是不是有意义的足球操的内容和形式呢→应该在现阶段的特色校里是基本可行的→那么适合全体学生的球性练习有哪些、面向全体学生的足球素质练习又有哪些→这些练习的难易度如何,应该怎样编排呢→编排是不是有些什么规律→那济南和郑州的足球操的共同点是不是就是这些规律呢→可以不可以把这些规律总结出来告诉特色校的体育老师们,或者直接编几套交给他们呢→这样是不是手拿足球做操的问题就解决了呢→再想想这里有什么问题、有什么遗漏……(关于这个追问的成果已发表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毛振明教授建议:

1.遇到问题就要不断地追问,不问到自己找到个答案就不要停止,今天没问完,明天接着问;

2.按照笔者的经验,通常要追问到十几个问题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新天地;

3.你可以在家的周围找一条可以一边健身一边想问题的“哲学小路”去静静地追问某个问题;

4.你也最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共同追问和思考,这个过程还能帮助你学会表达、倾听和交流;

5.追问要“一根筋”,不要“拐弯”、不要跑题,也不要“跨越”,更不要“超近道”。

五、研究学校体育要重视假说,不要搞无坚实假说的虚实证

现在大家都非常注重实证性的研究,这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实证了,研究的成果才是可信的、可用的,可演绎的。但是,我们在重视“实证”的同时,也要防止“重实证、轻假说”的偏颇。“假说”是“实证”的前提,“假说”是“实证”的方向,试想,如果研究没有了前提,研究的方向错误了,那么再好的“实证”还有意义吗。没有了方向的“实证”即便有正确的实验步骤和完备的技术路线也可能是错误的。在现实中,学校体育的诸多问题不是缺乏“实证方法”,而是缺乏正确的“假说方向”,如“体育课没有乐趣,学生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不是因为体育教师的语言“不够温情”,也不是用了“扁担南瓜”“破麻袋”“破标语布”上体育课学生就会感兴趣,更不是“淡化了运动技术教学色彩”体育课就会变得兴趣盎然,这就是典型的“假说错误”,在这样的错误假说之下的所有实践和实证无疑都是错误的。

毛振明教授建议:

1.要认识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假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牛顿看到苹果落地,没有“引力”的假说,就没有“万有引力”的学说,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假说”的发现与建立;

2.要认识到在人文社科和文史哲的研究中假说的意义更加重要,像历史这样的研究几乎不可能完全实证,更多的是“穷尽假说”,学校体育虽可实证,但也难度很大;

3.要把精力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面,不可没有坚实的假说就贸然进入实证,不要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数据”上,那些数据、表格、公式固然看着很好看,但如果假说不坚实、不正确,数据的“窗户纸”就很容易被捅破,那时反而会更加尴尬。

六、研究学校体育要重视“推论”和“可行性”,不要拘泥于实验,更不能搞假实验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百年树人的工程,其教育的改革和革新也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任何教育的革新都不可能瞬间见效,且教育的变量非常复杂,教育因果很难进行量化的测量,改革变量的精确效果更是难以判断。因此,笔者一直对迅速见效的、精确量化的“教改实验”“教学实验”结果的可信度持谨慎态度。学校体育的研究虽然可能在增强体质、提高技能方面找到比较清晰的因果关系,但如果说能证明某种锻炼内容与方法比其他的方法更具“增强体质特性”“减肥特效”“感统特效”,笔者会予以质疑;如果说能证明某种方法的“社会适应教育的效果”,能证明“心理健康促进效果”,能证明“体育立德树人”,能证明“养成体育习惯”,能证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语文和外语成绩”的确切实效性,笔者就会强烈质疑。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和进行有关的“教学实验”呢?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有关的“教学实验”呢?

毛振明教授建议:

教学实验要更多地关注“可行性”,而不要拘泥于“实效性”。即如果是一个好的内容、好的方法,其产生的过程就已经被证明了,如当年“心理拓展训练”“健美操”“啦啦操”在引进校园时被实验过,好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运动教育”“领会教学法”等也被实验过。这些内容“好不好”不用实验来证明,因为已被实践证明过了;但是“在学校能不能教”“在中国的课堂里能不能实行”是需要证明的,也就是说其“可行性”是要证明的。很多好的(如果一开始就不认为是好的也就不需要实验了)内容与方法(改革和研究主要工作是引进这些内容与方法)的教育效果是可以“推断”出来的,而“能不能实行”则是不能推断的,需要实验。可能年轻的学者对上述的话还难以理解,建议认真地去想,自会体会其中“妙义”。再声明一句,笔者一点都不反对进行教学改革实效的实证性实验,反而是特别期待和特别渴望,但笔者也提醒大家,与其实验结果没出来很难受,甚至逼得自己要调调数据(应该称为假数据),或者说一些“圆场”的话来收场,不如在坚实的引经据典之后做一个“落地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更来得实在、来得踏实、来得安心、来得有用。

七、研究学校体育要在实践中多看、多想,不要从书本到书本

学校体育不是什么高科技的领域,甚至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认为学校体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科学领域。学校体育研究在教育研究中也就是一个“边缘小学科”,甚至有人就直接称其为是“薄弱学科”。但是,学校体育研究的不足和不振带来的问题却非常大:它带来了“学生体质连续30年下降”,带来了“12年体育课什么没学会,也就没了终身体育”;带来了“少年娘则中国娘”,带来了“中国足球青黄不接,屡战屡败冲不出亚洲”等等。可以说,学校体育不是什么大学问、大科学,却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重要实践问题。要搞好学校体育研究不要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的问题到抽象的问题。学校体育研究的“地点”不是物理化学研究的实验室,不是哲学研究的“书斋”,也不是历史研究的“档案馆”,学校体育的研究的地点应该是在操场边。

毛振明教授建议:

1.研究学校体育时,先要放下“研究者的架子”,走到一线的实践中去,在操场边静静地看、细细地想,在体育教研室里静静地听、不断地问,多看课、多参加基层的研讨活动,把基层的问题接触和问题发现当作自己生生不息的研究动力和源源不断的问题意识;

2.要多用观察的方法(关于观察方法如有机会另文论述)、记录的方法、统计的方方法(不是说常规的数理统计,而是一些有独特视角的数据统计),去不断地发现小问题、积累小数据、积累独特的数据,为未来有独特观点的论文做准备;

3.在各种调查中与校长、体育教师交朋友,在研究的过程中尽可能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参与他们的科研工作,为他们带去资源,与他们交朋友,也为自己建立起长久的研究基地。

八、研究学校体育要有创新的自律和自觉,不要安于“炒冷饭”和“重复研究”

进行学校体育研究同其他研究工作一样,切忌炒冷饭,搞“重复研究”。应该说,没有人愿意炒冷饭和搞“重复研究”,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重复研究”和“垃圾论文”呢?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贪大求洋,选题时爱选大题目、潮题目、洋题目,但岂不知这样的题目往往是基础不够牢、材料不充足、信息不全面,研究需要高度概括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当贸然选择了这样的题目时,往往是很难进行下去,于是虎头蛇尾,变成了一般的介绍和平平的论述;

2.格局不够、不足导致选题平庸,即对当前的研究知之甚少,选题就很平庸,研究一开始就困在“平庸”的圈圈里打转,研究自然是“冷饭一盘”;

3.浅性思维作祟,许多研究者一开始就没有把研究当作创新,认为就事论事地总结出个12345就是文章了,于是脑子不追问,笔头不停顿,最后还是炒了“一盘冷饭”;

4.惯性思维使得研究和写文章都成了套路,甚至各个部分的写法和字数都成了套路,认为只要套路对,就对了80%,而文章和研究中有多少创新和创意却很少去想;

5.盲目跟着大众跑,就是别人搞什么我就搞什么,岂不知别人搞是因为人家看到了问题,你却未必;

6.盲目跟着指南跑,有些老师实在找不到题就去看指南,岂不知指南的题目是让你去思考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就可以做的题目,更不见得是你可以做的题目。

毛振明教授建议:
 

1.给自己划一个红线,“别人说过的、研究过的内容,如果没有新发现、新质疑、新方略就绝不再说了”,然后给自己定一个目标线,“自己在这个问题发展了多少、更新了多少、细化了多少、前进了多少才是值得去写、去发表的”;

2.平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批判意识和逻辑思维,要养成“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在学术和科学的领域甚至可以“怀疑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新,但要记住:思想是自由的、逻辑是严谨的、行文是辩证的、观点是全面的、商榷是善意的;

3.要厚积薄发,不要在学术功底和研究能力都很薄弱的时候就企盼能大量地发表文章,那样反而会欲速则不达,这个阶段可以跟着导师以及身边有水平的研究者一起去研究和发表论文。

九、研究学校体育要有标准,有人听、有人用,不要我研究我的,你做你的

学校体育研究不是基础性研究,也不是纯科学研究,更不是形而上的哲学研究,它是极具实践性的,具有工程学和方法论意义的研究。因此,它的终极产品和成果不是课题的结题,不是论文的发表,不是专著的出版,也不是研究的获奖,而是你研究的东西在基层的实践中有人听、有人信、有人赞、有人用、有成果。因此,在进行学校体育研究时一定要注意研究的“有用”和“能用”;而不能研究是研究,实践是实践。

毛振明教授建议:

1.给自己定一个自我约束——“没用的研究、不好用的研究就绝不去研究,不浪费自己时间也不浪费别人的时间;

2.给自己换个站位——进行学校体育研究时一定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局长、校长、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角度去审视研究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3.给自己定个标准——研究为学校体育实践做了哪些贡献,有哪些影响,有哪些评论,有多少引用,留下了哪些痕迹;

4.给自己找个“评审专家组”——写论文之前和论文写完后,要请一些体育教师的好朋友围绕其“有用性”“有用度”做一番评价;

5.不断思考和总结产生“有用性”和“有用度”的规律,用其指导自己今后的学校体育研究。

十、研究学校体育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不要当作纯科学

教育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学校体育是党和国家的事业,不能等同于纯科学的研究。在自然科学那样的研究中,讲究的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但学校体育的研究则不是如此。学校体育研究必须要遵照国家的意志,要遵守党的纪律,要尊重一方的国情,要遵循情势的需要。要记住:学校体育研究在不同的国家里、不同的情势下、不同的制度内、不同的时代中“一可能就是二,二可能就是一;黑未必就是黑,白未必就是白”。因此,在进行学校体育研究不能不讲政治、不能崇洋媚外、不能食洋不化、不能书生意气、不能不守纪律。

毛振明教授建议:
 

1.要搞好学校体育要有家国情怀,要有教育情怀,要有体育情怀,要提高政治觉悟,要把学校体育看作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去研究,因此,要有敬畏心和自豪感;

2.要有“献身”意识和“工匠精神”,学校体育虽然不是多么伟大的研究,但它是与健康中国、终身体育、体育强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国家软实力、人民幸福生活等息息相关,因此,进行学校体育需要寂寞坚守、持之以恒、安贫乐道、奉献终身。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名师大讲堂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