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大讲堂 » 教学科研 » 正文

大学体育,要变得更“强制”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06  浏览次数:519
        大学生体质堪忧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作为培养单位的大学为此常处于风口浪尖。很多大学不断推行体育教学改革,一个最重要目的,也是希望弥补中小学体育锻炼不足,改善学生体质。当前,最流行的特色体育教学改革要数“体育变得更强制”在很多高校的流行。本文简单整理搜集了一些信息,供大家批评参考。

 

以名校带头的“体育变得更强制”有越演越烈之势 

 

清华大学体育必修课为4年阳光长跑每周至少3次,女生跑2000米、男生跑3000米;女生跑1500米、男生3000米是体育必测项目;从2017年开始,不会游泳不能毕业……。

 

 

 浙江大学体育,除了课内的专项技术占40%外,身体素质、体育理论、学习过程占25%、10%、10%。此外,课外体育锻炼占15%。每学生每星期完成至少两次跑步锻炼,每次锻炼里程必须在3.5公里(男)或2.5公里(女)以上,每次有效跑完时间为12-45分钟。据说,现在在浙大紫金港校区,最热闹的地方不是图书馆,而是田径场。

 

南开大学课外体育,跑步有效距离每次不少于1公里,每天最多累加至5公里;其他锻炼类型以刷卡进入运动场地次数计算,刷卡的有效时间间隔为每次不少于45分钟,每天只计1次(如学生当天有体育课则不重复计算),刷卡地点为体育馆、室外运动场入口、游泳馆,学生进入和离开时各刷一次方为有效。每学期跑步30公里以上方可获得课外体育锻炼分数,否则课外体育锻炼不得分。

 

名校体育变得更强制当然会有一定引领和带动效应,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实行体育更强制的政策,很多大学生下app、打卡、刷指纹忙得不亦乐乎。一些平时就喜欢运动的同学通过app可以看到自己跑动的大致距离、时间、速度和能耗,更有益于提高锻炼科学性;也有些不爱运动的同学觉得很痛苦和烦恼,为了体育课成绩,不得不皱眉走出宿舍外去跑步。据不少高校报道,正是这些体育强制性措施,明显改善了很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有助于养成运动习惯。有些学校认为,就算只有10%的学生会真正通过这种强制性措施而养成运动习惯也是值得的。

大学体育变得更强制后的余音缭绕

大学体育变得更强制也引起不少话题,可以让人们反思。 

有的学生课外里程不达标,而开始招人“代跑”,催生“代跑”业务。“甚至出现一名学生携带7部手机跑步,4公里6块钱。” 有的学生能少跑就少跑,“穿轮滑鞋磨时间”,骑自行车、电动车打卡。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还有的学生没完成“跑步任务”,在秋冬雾霾天多的时候也得出来跑步,甚至雨中漫跑,这也有悖于强身健体的初衷。有的大学强制要求必须周一到周五早上六点到七点跑,请病假也要在周六周日早上六点到七点补跑,大学生土嘈,“晕一上午”。

强制运动还可能带来的对自主生活学习的干扰也要考虑到。大学生毕竟不是小孩子,往往更有思想和个性,自主性也比较强。强制运动,除了增加身体负荷外,是否会给他们增加额外心理负担?体育锻炼后,是需要恢复调整的,不是长跑完就能马上去学习。运动量增加了后,增加额外的休息调整时间,增加可能的伤病,减少了一定的学习时间等等。不少学生们为此还增加了不健康饮食的比例,比如晚上跑完顺便去吃夜宵、喝啤酒、撸肉串等等,结果体质还可能下降了。

大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其运动技能和体能基础是不一样的,强制某一项目运动,对于不同大学生来说,身心压力是不一样的。对很多没有掌握跑步科学知识的同学来说,长跑不仅枯燥且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根据运动人体科学原理,不论是体能训练,还是技能训练,如果不能达到身心统一,是很难有很好的效果。强制那些没有跑步欲望的学生跑步,可能事倍功半,即使练了不少,也未必能提高多少。所以,面对普遍体育认识水平不太高的大学生来说,对某一项运动太强制并不是很适宜,也偏离了体育以人为本的初衷。

强制体育时间延长了,同学们未必自觉就会减少看手机和打网游的时间,强制体育时间长了,同学们未必就会自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良好生活习惯,很多大学生只会将其当成一项任务完成,完成后就会将其束之高阁,甚至对体育产生厌烦。还有学生们担心各种体育监控app的注册有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等等。

最严重的问题,比如在长跑打卡时出现运动伤害或严重意外,责任如何认定?这问题好像国内就没有大学能处理的完美。

大学体育到底要多大程度强制,还得掂量掂量

长跑作为周期性项目,对场地要求也不很高,相对来说比较好监控,这也是很多高校强制长跑打卡而不是强制篮球或其他项目打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如果学生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长跑,或不能完成课外长跑活动,难道就不能评优了吗?如果这样,可能出现打招呼、通融、不公平等“长跑腐败”增多的风险,谁又去监督体育部门呢?

但如果提供多种运动项目选择,如何科学监控又有问题。长跑还可以看距离、时间,但球类如果只监控进出场地时间是不能科学评定的。进入球场,在球场边上坐着玩手机或看书学习1小时再离场也似“完成任务”。所以,更科学的应该监控心率,不论运动方式,达到一定平均心率和时间的运动作为有效也许更好。

其实大学体育课也是强制体的一种形式,在当代大学生强身健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体育更强制,也就意味着大学体育部门责任更大,特别是对课外体育活动监督、管理、协调的质量要求更高。要让体育更强制到什么程度,每个学校情况可能都不一样,要自己好好斟酌斟酌。

强制体育,清华大学已经坚持100多年了,不仅有制度支持,还有文化、历史氛围,变成一种自觉,很多高校未必有这种底蕴。体育如果要通过强制的方式才能得到学生和其他老师的认同,这种认同是比较虚弱的。

更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称,“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如果真能强制各高校实行国家规定的大学体育成绩与毕业证捆绑政策,还需要那么多五花八门的体育强制措施吗?名校能不能带个头呢?

欧美高校也有强制体育,但大部分名校都提倡体育自主。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并养成运动习惯是各级学校体育一个重要任务。特别是,我们很多大学生错过了中小学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发掘体育运动兴趣和能力的好时期,必须得通过大学来“补锅”。大学体育责任重大,搞强制体育有时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如果很多大学真要搞强制体育,强制某个时段某个项目运动恐怕需要更细致准备,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差异,提供多元化的项目选择,也需要更多的帮助指导教育、意外伤害的保险机制等。一方面要通过一定的强制加强大学生身体锻炼,另一方面要通过一定的引导提高大学生体育认知,双管齐下,最终目的是体育自制而自觉强身健体,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扫一扫分享本页

 

 
推荐图文
推荐名师大讲堂
点击排行